10月7日下午,由广东省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佛山大学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25年中国-白俄罗斯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研讨会在佛山大学仙溪校区B6-409会议室顺利举行。学校副校长曾新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植物与环境领域多位国际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作物抗逆”、“纳米农业”、“离子转运”、“重金属修复”等前沿研究展开深入交流。
曾新安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发展成果,并期待各方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推动深度交流,拓展合作空间。
研讨会中,作为中白国际合作项目中方核心牵头人的喻敏教授汇报了项目进展,用“数据 + 案例”清晰呈现项目“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进展;植物生理学家谢尔盖教授以“全球超10亿公顷土地受盐害”的震撼数据切入,结合自己大量论文的研究积淀,层层解析“作物耐盐的核心策略”;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范迪姆教授聚焦“纳米农业的潜力与风险”,通过团队的研究成果解析了纳米材料的合成工艺及在农业上的应用潜力;东莞理工学院崔江虎研究员直击“稻田重金属污染威胁粮食安全”的痛点,介绍团队研发的硅/锌量子点(Si/Zn QDs)在重金属阻控中的作用,让“纳米修复”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视画面;入选2025全球前2%终身影响力科学家榜单的拉尔森教授作为“膜转运机制”领域的资深学者,用“电生理学数据+数学建模”的严谨逻辑,解析了AtPIP2.1如何同步调控 Na⁺转运与水分吸收;入选2025全球前2%年度影响力科学家榜单的宋元镛教授聚焦“细胞信号与重金属抗性”,分享了团队的发现:定位于内质网的Ca2+/Cd2+转运蛋白BrCCX2,通过在细胞质内产生钙信号,将细胞内镉离子排出,从而减轻或消除细胞重金属毒害。最后,黄丽萍副教授、刘敏敏副教授、徐倩讲师等青年学者依次汇报,内容覆盖“水稻丛枝菌根共生的ZFP36-CCaMK分子模块”,“硼元素调控番茄 DNA 甲基化与果实成熟”,“淹水土壤除了缺氧,更有离子毒害”等方向。
作为膜生物学与环境创新论坛和中白国际合作项目的“双重专场”,这场会不止有“单线程”报告,更有“跨领域碰撞”:从“植物抗逆”到“纳米农业”,从“离子转运”到“重金属修复”,覆盖“分子-细胞-作物-环境”全链条;中国与白俄罗斯学者联动,把“国际合作”从纸面上落到“科研思路碰撞”里,给“农业可持续+生态保护”提供了N种新可能。
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团队,是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团队,也是华南地区首个“植物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化创新团队”,建有我校唯一的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膜生物学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由国家级特聘专家谢尔盖教授领衔,“全国优秀教师”及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带头人喻敏教授担任主任。团队开展膜生物学的原始创新,致力于作物适应干旱/盐碱/酸性土壤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以提高作物适应逆境能力,在逆境土壤生产更多更优质粮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自团队组建以来已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实现国家级人才和国家重点项目双突破,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含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0余项,获批中国土壤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在Molecular Plant、Plant Journal、Trends in Plant science、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重要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未来中心将致力于科研攻坚,聚焦“地域痛点+学科前沿”,深化膜生物学原始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顶尖引领+青年拔尖+梯队稳定”的人才矩阵;助力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从“论文”到“良田”,赋能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加强国际合作,从“双向合作”到“全球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小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