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挡不住青春筑梦的脚步;乡野迢迢,阻不断推普赋能的热忱。作为教育部公示的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1000支重点团队之一,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大展宏图”小队于7月26日踏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土地,将青春的足迹印刻在这片高原之上,用乡音与普通话的交融,奏响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循光而行,把准推普“方向盘”
小队始终牢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深知普通话是打通信息壁垒、促进交流合作的“金钥匙”,更是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抵达红原后,队员们第一时间走访县教育局、文旅局,与基层干部、牧民代表围坐畅谈,详细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现状:老一辈牧民多习惯藏语交流,年轻一代虽能听懂简单普通话,但在表达准确性、规范性上仍有提升空间。这些一手信息,为后续活动精准开展定下了“接地气、有温度”的基调。
除了实践活动,小队还开展了系统性调研。队员们设计调查问卷,在集市、学校、合作社发放回收100余份,结合实地考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普通话对家庭收入提升有帮助,90%的年轻牧民希望获得更系统的普通话培训。这些数据被整理提交给当地相关部门,为后续推普工作提供了扎实的参考依据。
▲图为队员与当地政府展开推普会议
线下推广,聆听乡音诉求
推普行动正式启幕。小队走上红原县街头、乡村集市,线下推广与问卷调查同步开展。成员们身披绶带,向过往居民递上问卷,用亲切方言开场,再切换普通话交流,引导大家分享普通话使用感受。从牧民家中的促膝长谈,到社区活动中心的围坐交流,问卷收集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当地居民对普通话学习的需求与期待,为后续精准推普筑牢根基。牧家连心,架起理解“桥梁”
当日晚间,牧民的帐篷升起袅袅炊烟。队员们带着便携式音响和双语手册,走进一个个牧家小院。“阿爸,‘合作社’用普通话说就是大家一起干活、一起赚钱的组织。”队员边比划边解释,帮助牧民理解政策文件中的关键词;针对牧区常见的养殖、旅游问题,队员们用普通话录制科普音频,方便牧民反复收听;在篝火旁,大家围坐在一起,牧民唱着藏语歌谣,队员们用普通话朗诵诗歌,语言的差异在歌声与笑声中消弭,心与心的距离越靠越近。牧民索朗大叔感慨道:“会说普通话,就能更好地和外面的人打交道,我们的牦牛奶也能卖得更远了!”
▲图为队员走进牧民家中推普
讲座入户,解码语言现状
推广普通话讲座于28日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讲,通俗易懂的讲解搭配生动案例,吸引众多居民参与。从普通话发音规范,到日常交流实用技巧,知识如春雨润物,浸润听众心间。讲座结束,小队兵分多路入户走访,深入牧民帐篷、乡村民居,与居民拉家常、听故事,了解普通话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场景与难题。炕头的交流、牧场的倾听,让小队清晰掌握当地普通话推广“痛点”,为定制化推普方案积累一手素材。
▲图为队员召开讲座
规范字里,书写推普温度
中心广场推普点位热闹非凡。“推广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主题活动在此开展,小队备好笔墨纸张,邀请居民参与书法创作。老人写下苍劲有力的“国泰民安”,孩童用稚嫩笔触描摹 “我爱祖国”,规范字在笔尖流淌,普通话于交流中升温。成员们穿梭其间,指导书写、讲解规范字知识,让 “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理念,融入居民日常书写与表达,以文化传承之姿,深化推普内涵。
▲图为路人参与活动
致敬科研,汲取奋进力量
此外,小队也走进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基地。在基地讲解员引领下,成员们聆听科学家扎根高原、科研报国的故事,感受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高原科研精神。参观实验室、翻阅科研成果,科学家们以普通话交流学术、传承精神的场景,让小队深知推广普通话,于文化传承、科研交流乃至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更坚定了持续推普、助力发展的信念。
▲图为队员参观展馆
初心如磐,共赴振兴征程
一周推普实践,小队以行动践行使命:让乡村居民普通话普及率提升,让普通话成为工作交流、日常沟通的“通用语”;以推普为纽带,联结社会实践与乡村发展,助力文旅宣传,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大展宏图小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语言传递温度,以推普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未来,他们也将继续秉持初心,让普通话的种子在更多乡村扎根、生长,为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添砖加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陆怡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