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潍乡传红色 青春赋能续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04 19: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娅文   阅读 35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潍坊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智汇潍乡,信息赋能” 社会实践团在潍坊市梨园社区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抗美援越老兵、开展儿童红色教育互动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 “三下乡” 号召,让青年学子在基层感悟历史,将红色精神融入儿童教育。

烽火记忆:老兵讲述家国担当

在梨园社区一处普通民居内,80 多岁的抗美援越老兵刘同文坐在藤椅上,指尖摩挲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他身着军装与战友并肩而立,身后是异国丛林的模糊剪影。实践团成员围坐一旁,静静聆听老人打开记忆的闸门。

“踏上征途时,我们都揣着一个念头:身后是祖国,不能退。” 刘同文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眼神却骤然明亮。他回忆起在越南战场的日子:敌机像蝗虫般压来时,战友们吼着冲锋号往前扑;物资匮乏时,一块压缩饼干几人分着吃;深夜站岗,望着北方的星空就想起家乡的爹娘。“最险的一次,我们在运输物资时遇轰炸,队友把我推开,自己没躲开……” 说到这里,老人声音哽咽,指节因用力攥紧而发白,“但我们不后悔,我们的付出,是为了后代能安稳过日子。”

实践团成员注意到,老人的双手布满老茧,指腹处有几道深浅不一的疤痕 —— 那是当年紧握钢枪、搬运弹药留下的印记。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时,刘同文挺直腰板:“哪顾得上怕?身后是祖国,是老百姓的安稳日子。得让年轻人知道,和平是拿命换的!”

▲图为抗美援越老兵刘同文向实践团成员展示老照片并讲述战场故事

童心向红:红色基因代际传递

为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实践团将刘同文老人的烽火故事转化为适合儿童理解的教育内容,在梨园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红色教育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用动画片段和简易道具还原“丛林急行军”场景:“刘爷爷和战友们背着几十斤的物资,在密不透风的树林里走了三天三夜,饿了就嚼几口野菜,渴了就喝雨水,还要时刻提防敌机轰炸。”大屏幕同步播放着采访刘同文的视频,画面中老人指着旧照里的年轻身影,眼角泛起泪光。

“爷爷当时不怕吗?”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起手,声音带着稚嫩的担忧。志愿者蹲下身轻声回应:“爷爷说他也怕过,但想到战友和祖国的孩子,就有了力气。”几个孩子闻言攥紧衣角,眼眶微微泛红。随后播放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动画中,“兔子”冲锋的画面让孩子们跟着哼起旋律,有孩子小声议论:“原来他们是这样保护我们的。”

▲图为实践团志愿者向社区儿童讲述抗美援越老兵的烽火故事

艺彩传情:画笔舞姿礼赞英雄

音乐响起时,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做起手势舞:几十双小手相触连成“长城”,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踮脚抬臂,辫梢的红蝴蝶结颤动如旗帜;旋律渐强时,所有手势先贴胸再用力前推,孩子们混在音乐里含糊却坚定地唱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图为实践团带领社区儿童进行手势舞的学习

“大家看,五角星就像天上的星星,是英雄们心中的信仰。”艺术互动环节中,志愿者在画板上勾勒出鲜红五角星,社区儿童们拿起画笔笨拙模仿。有小朋友把五角星涂得格外明亮,他说:“要像刘爷爷说的那样,让它一直发光。”绘画环节中,画室飘着淡淡的颜料香。志愿者指着红色绘本中的英雄形象讲解:“军帽上的五角星要画得格外亮,那是他们的信仰。”当画作在阳光下铺开,每一幅都藏着赤诚——有的画里,老兵背着伤员在丛林奔跑;有的画里,五角星下写着歪扭却郑重的“谢谢爷爷们,我们会记住”。

▲图为社区儿童展示绘制的红色主题画作

活动尾声,夕阳余晖透过窗户,将孩子们的画作与刘同文的纪念章光斑交叠,仿佛两个时代的精神在相拥。实践团表示,将继续深化“红色基因 + 艺术教育”创新,用专业所学服务基层,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撰文 | 苏娅文 高智涵

图片 | 刘慧鹏 刘志华 姚鹏 李博文

一审 | 苗添龙

二审 | 康天瑞

三审 | 赵瑞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娅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