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绿冀AI光合社队的志愿者们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带着对基层的热忱与教育初心,走进校园、深入乡村,以“大手拉小手”的关爱,将知识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基层中绽放。
泰山小学:一堂“看得见”的科学与艺术课
6月30日,泰山小学的教室热闹非凡。这是绿冀AI光合社队“三下乡”实践首站,志愿者们带来“科学+艺术”课程,为孩子们打开新认知大门。
课桌上,遥感卫星模型零件与空白风筝、蜡笔形成奇妙组合。志愿者韩昊颖举起弧形零件,孩子们想象力被点燃。她笑着教孩子们组装:“这是中国的遥感卫星,能帮农民伯伯监测庄稼生长。”当迷你卫星模型在孩子们手中成型,雀跃欢呼声里藏着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隔壁风筝彩绘区同样热闹。志愿者王子涵分发颜料,看孩子们勾勒夏天:小姑娘画满星星,说风筝飞起来像拖着发光的糖;小男孩把尾巴涂成彩虹色,要让快乐飞遍全村。下课铃响,教室挂满独一无二的风筝,每笔色彩都是童真与梦想的碰撞,让孩子们感受科学魅力与艺术美好。
春晓幼儿园:用陪伴编织童年的彩虹
7月14日,“三下乡”来到春晓幼儿园。这里没有复杂教具,却有纯粹陪伴。志愿者严佩瑜带孩子们排练毕业典礼舞蹈,把“转圈”说成“小陀螺转呀转”,“踮脚”比作“小企鹅踩冰块”。
拿向日葵道具的小男孩总跟不上节奏,严佩瑜握着他的手慢慢晃,男孩笑声清脆。“再跳一次!”他拉起严佩瑜衣角,是全然的信任。舞蹈后,严佩瑜陪孩子们画画,有小男孩坚持把云朵涂成绿色:“这样下雨能长出小草。”她陪着把天空画成“春天的颜色”。孩子们举着画作围过来时,严佩瑜手上沾着颜料,心里却比调色盘更绚烂,“三下乡”的意义藏在这些被信任的瞬间,用温柔守护童真,用陪伴滋养成长。
宏程村走访:让知识成为乡村孩子的“翅膀”
7月16日,志愿者们共同前往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宏程村,开启助学走访。志愿者严佩瑜和温琪然与孩子们分享高中化学笔记,教她梳理知识框架,还邀请她“未来考来东北林业大学当校友”。面对孩子们说“数学总拖后腿”的情况,志愿者于斯阳和于娜帮她拆解函数难题,总结“文科数学解题口诀”。“别怕,肯钻研就一定能学好!”志愿者吴思漪的鼓励让女孩眼里有了光。临别时,实践团队递上装满文具的礼包:“这些‘小帮手’陪你们走好高中路。”
从校园科学启蒙到幼儿园温情陪伴,从乡村助学走访到跨越千里的约定,绿冀AI光合社队的“三下乡”之路是双向奔赴的成长。志愿者们用“大手”传递知识、陪伴与对教育公平的坚守;孩子们用“小手”回应信任、欢笑与对未来的憧憬。
这场实践是教育强国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教育强国根基在乡村,科学种子扎根童年、知识照亮成长路,乡村孩子的梦想便有了翅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核心在教育,今天的知识种子明天可能长成支撑乡村发展的栋梁。绿冀AI光合社队以青春之力,为教育公平添砖,为乡村振兴赋能,让“大手拉小手”的温暖连接当下与未来,让更多乡村孩子带着梦想出发,让教育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通讯员:严佩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