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刘明月、罗深耀、黄菲菲)暑期是儿童安全事故的高发期,性侵害也是威胁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潜在风险。由于缺乏系统的自我保护教育,不少乡村儿童对“身体边界”认知模糊,面对侵害时不知如何应对。为此,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荔美新风”突击队走进湛江市遂溪县乌塘镇,为当地小学生开展“身体的小秘密”防性侵安全教育专项行动,用科学的知识、温暖的态度,帮助孩子们建立自我保护意识,筑牢身心健康的“防护盾”。
让“敏感话题”不再尴尬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体有哪些“小秘密”吗?在乌塘镇小学的教室里,“荔美新风”突击队队员小王的提问,让原本喧闹的课堂安静了下来。有的孩子低下头,有的好奇地张望,还有的小声问“什么是小秘密呀”。
这正是突击队预料到的场景。队员们深知,防性侵教育敏感且重要,一旦方式不当,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或抵触心理。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定下原则:用温和的语气、童趣的表达,让“身体保护”像“讲童话故事”一样自然。
课堂以“认识身体”为起点,队员们展示了一张画满卡通人物的海报,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了身体的各个部位。“我们的眼睛能看风景,耳朵能听声音,手能画画……这些都是我们身体的宝贝。”王琳指着海报说,“但有些部位很特别,它们是我们的‘小秘密保护区’,就像城堡里的密室,不能随便让别人看、让别人碰哦。”
她接着用孩子们熟悉的衣物做比喻:小秘密保护区就是背心和小裤衩覆盖的地方。就像我们不会随便把自己的日记本给陌生人看,这些部位也不能随便让别人接触。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本紧绷的表情放松了下来,开始主动举手提问:“那爸爸妈妈可以碰吗?”“医生检查身体算不算呢?”
▲图为突击队成员和小孩子授课
“身体红绿灯”教孩子辨风险
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区分“安全接触”和“危险接触”,突击队独创了“身体红绿灯”教学法。
绿灯亮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心接受。队员们展示了一张画着绿灯的图片,旁边是家人拥抱、老师摸头的场景,“比如爸爸妈妈的拥抱、爷爷奶奶的亲吻,这些让我们感到温暖、舒服的接触,就是绿灯接触。”
黄灯亮的时候,要小心啦。黄灯图片旁是陌生人递糖果、过分亲昵的画面,如果有不熟悉的人说“给你糖,让我抱抱你”,或者摸你的肩膀、脸蛋时你觉得不舒服,这就是黄灯接触,要赶紧走开,找爸爸妈妈或老师帮忙。
最关键的红灯接触,队员们用严肃但不恐怖的语气强调:如果有人要看、要碰你的小秘密保护区,或者让你看、碰他的,不管对方是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只要让你觉得不舒服、害怕,就是红灯接触。这时候一定要勇敢说“不”!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拒绝的方式,队员们带领大家练习“拒绝口诀”:我不喜欢这样,请住手!”“你再这样我就喊人了!一开始,有的孩子声音很小,队员们就带头大声喊,用掌声鼓励他们。渐渐地,孩子们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眼神也从羞涩变成了坚定。
▲图为突击队成员和小孩子互动
从“懵懂”到“会保护”的蜕变
如果邻居叔叔说:带你去买玩具,跟我回家,你该怎么办?如果有人趁爸爸妈妈不在家,要抱你摸你,你要怎么做?在情景演练环节,队员们设置了多个贴近乡村儿童生活的场景,让孩子们分组扮演“小朋友”和“陌生人”,实战练习应对方法。
一开始,有孩子选择“听话跟去”,还有的孩子说“不知道该怎么办”。队员们没有批评,而是耐心引导:想一想,身体红绿灯,这种情况是红灯还是黄灯?我们可以怎么喊?怎么跑?
在队员的示范下,孩子们逐渐找到方法:遇到危险时,先大声喊“我不认识你,别碰我”,然后往人多的地方跑,找到老师、村长或其他大人求助。三年级的小美扮演“被陌生人拉扯的孩子”时,一开始有些害怕,但在队员的鼓励下,她猛地甩开“陌生人”的手,大声喊出“我不喜欢这样,我要告诉奶奶”,赢得了全班的掌声。“我以前不知道还可以这样,以后遇到坏人,我就这么做!”小美兴奋地说。
课堂结束时,队员们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身体保护小手册”,里面有卡通插图、安全口诀和求助电话。“这本手册就像一个小盾牌,带在身边,记得遇到问题时翻一翻哦。”队员李紫玉说。看着孩子们认真把手册放进书包,她感慨道:“这些孩子眼里的光,就是我们行动的意义。防性侵教育不是让他们害怕世界,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利保护自己,也有能力保护自己。”
此次防性侵安全教育专项行动,是“荔美新风”突击队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队员们用专业与爱心,为乡村留守儿童补上了“自我保护”的重要一课。未来,突击队将继续完善课程内容,走进更多乡村学校,让“身体保护”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发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成长。
▲图为突击队成员和小孩子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明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