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水肥管理技术调研服务队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实地调研当地设施蔬菜产业的水肥管理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现状。该调研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践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
在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中,调研服务队深入当地田间地头、蔬菜大棚,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围绕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调研。此次调研期望通过学习延安设施农业先进案例,了解各类技术的实地推广应用情况,为促进当地政府与高校合作推广新技术、建立示范点提供坚实依据,为促进干旱区、半干旱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具体线路。
安塞区位于延安市北部,是陕北地区设施蔬菜规模最大、质量效益最好的县区。2024年,安塞区累计发展设施蔬菜面积8.09万亩,瓜菜产量36.1万吨,实现产值15.7亿元。为深入调研并获取真实信息,调研服务队联系了安塞区蔬菜局副局长、蔬菜营销中心主任郭爱军,在其引领下开展调研工作。
7月22日,调研服务队来到北宋塔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建设在黄土高原的山上,大棚从山腰延伸至山顶。通往示范基地的道路尚未硬化,路陡且险,植被不丰,显示出当地水资源并不丰富,也不适合大规模人力劳作。然而,如今这里已建成农业示范基地,并取得单棚年平均收益7.5万元,个别棚毛收入20万元的优异成绩。
图为北宋塔特色火龙果棚
根据郭局长的讲解,北宋塔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成功的秘诀可总结为:棚好,土好,光好,肥好,政策好,技术好,水足。
图为郭爱军局长为调研队进行讲解
安塞的“九五式”大棚具有显著优势。其背墙厚5米,脊高5.5米,跨度9米,与传统棚型相比,升温快、保温效果好、土地利用率高、棚内空间大、通风透光好、使用寿命长。安塞自2010年开始使用这种棚型,对其在设施蔬菜领域取得的成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黄土高原土壤普遍钾含量较高,且北宋塔的大棚位于高山上未过度开垦的土地,土壤肥力下降问题不明显。同时,山地大棚每日接受光照时间比平地大棚更充足,植物光合作用时间长,产量自然更高。示范基地附近有养殖场,经政策协调,农民可用秸秆等饲料与养殖场交换,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与秸秆混合腐熟后,零成本获得有机肥,施用于土地可改良土壤结构,再配合复合肥施用,使棚内土壤肥沃。
在政策方面,北宋塔大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支持。当地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统一修建大棚,村民认领大棚后,政府负责平整土地、开出背墙,村民建设大棚还有补贴。这些政策促进了北宋塔大棚较高的技术含量。大棚安装有自动卷帘机,传感器可自动判断是否需要打开风口,十分灵敏,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关闭或打开风口。棚中安装的轨道减轻了劳动强度,简易的水肥一体机配合滴灌带省时省力,节水率可达66%,同时有效缓解了土壤盐碱化、降低了病害发生率。目前,安塞区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利用率达到100%。此外,像棚掌柜、更高级的水肥一体机等也在使用,共同构成了棚内立体、科学的种植管理体系。
图为简易水肥一体化设备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陕北地区干旱缺水,北宋塔采用水槽聚水、软体罐收集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式,每年可为每座日光温室供水300方,基本满足棚内作物用水需求。同时,在山底开拓五口水井,利用水泵将水泵至山顶,再通过重力流水灌溉,补充作物重要生长期所需水量,有效解决了用水成本高和地下水过度使用问题。
尽管北宋塔的设施农业建设成绩斐然,但仍存在一些可优化之处。在技术方面,虽然技术使用较为成熟,但在使用高技术机器上存在不足。例如,较为高级的水肥一体机只在冬季使用,夏季用水施肥次数较多时仍使用简易的水肥一体机;由于技术费用原因,农民更倾向于使用自用卷帘机而非更智能、成体系化的棚掌柜。在农业产出的运输销售方面,尚未形成体系,特色品牌尚未建立,人们只知陕北蔬菜而不知安塞蔬菜。蔬菜没有统购统销,依赖菜贩子上门收菜,收菜价不稳定,限制了利润空间。若在这些领域进一步深耕,北宋塔的“九五式”大棚有望取得更大成就。
7月23日,调研服务队在安塞继续新一天的调研。安塞空气清新,调研从窗外热闹的腰鼓声中开始。一路上可见许多安塞“九五”棚,当天在蔬菜推广中心郭局长的推荐下,调研服务队来到规模较大的种植点——金盆湾村。
金盆湾村位于大山上,全村300亩地共建有118个大棚,从山脚延伸至山顶。山脚下一间连着大棚的普通房子里,张远富技术员早已等候多时。
图为金盆湾村张远富技术员为调研队讲解
张技术员带领调研服务队走进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简易的水肥机,一头连着水肥桶,另一头通过水管与滴灌带相连,延伸至大棚各个角落。头顶上,风口关闭,当天清凉的天气适宜劳作,山上众多大棚里有农民忙碌的身影。
与前一天在北宋塔的调研相比,金盆湾村的大棚由于推广时间较早,先进技术的运用不够完善。张技术员向调研服务队介绍了金盆湾村大棚的现状,以及政府在推广技术和补贴农民方面所做的努力。新技术推广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农民对新技术了解不足;二是农民学习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三是成本和性价比问题。为深入了解农民的真实情况,调研服务队对几位正在自家棚里劳作的农民进行了采访。
图为金盆湾村村民接受采访
正如技术员所介绍的,不少农民表示在技术学习方面存在困难,但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动化设备的期盼。村里种棚的农民平均年龄较大,接近五六十岁,甚至有一位老大爷已七十三岁高龄仍在种地。农民们称种棚一年毛收入可达七八万,但在菜价低的年份,利润仅两三万。安装水肥机后,浇水施肥时间从原来的一上午缩短至不到一小时,有了自动风口机,农民无需时刻守在棚里,还能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村里年轻人少,导致带头使用新技术的人匮乏。农民通常看到效果后才会认同并使用新技术,这给技术推广带来了障碍。例如,防止棚内温度过高的遮阳网,普通收放方式麻烦,自动遮阳网虽好但价格昂贵,所以农民采用“土办法”,即往棚上扔泥巴,形成泥点子来遮阳,这种方法遮阳效果不错,不影响植物光照,平时无需管理,只是大雨过后需要重新扔泥巴。
图为宋家沟大棚
宋家沟的村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宋家沟有70个“九五式”大棚,建于2012年。这里主要是老年人种地,当听说有能通过手机操控种地的技术时,村民们表现出兴趣,但得知技术价格后便望而却步。宋家沟的大棚由于建设较早,设备及补贴不完善,受蔬菜价格影响,农民收入不高。一年两茬西红柿,每茬肥料成本约两千元,若种植黄瓜,成本更高且管理更费劲,而且每一两年需更换一次棚膜。如此计算,种地一年的收入仅够购买一台基础功能的机器。
村民们还面临土地盐碱化问题。由于仅靠经验和肥料贩子的建议施肥,土地经过多年种植后盐碱化加重,不少幼苗因不耐受而受损。现实的教训促使村民对技术产生渴望,当了解到调研服务队来自西农大时,他们迫切希望能研发出好的水肥技术,改善土地质量,同时降低技术成本,提高性价比。
7月24日,调研服务队来到安塞区枣湾村,这里为调研提供了许多关于设施农业及其他方面的重要信息。
图为枣湾村大棚
枣湾村的设施农业以平地棚为主,65个大棚大多建于2021年。驻村技术员介绍,平地棚与山地棚在温度管控和租棚成本上存在显著差异。山地棚借助山谷风可快速降温,管控更省力,初期租价约80元/平;平地棚积温难降,但租价从最初的120元/平逐步降至80元左右。此外,枣湾村水电条件稳定,抽取地下水供水,水量充足且按用量计费,电线直接接入棚区,不存在山地大棚常见的电难题,为农业生产和技术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为大棚配小棚
在产业运营方面,枣湾村“大棚配小棚(拱棚)”的模式较为突出,拱棚的收益常能覆盖大棚成本,但收益分化与技术应用的矛盾仍然存在。当地肥料(水溶肥)用量达5千克/亩,部分时间还施用羊粪等农家肥(约十来方/亩)来改善土壤。种苗、肥料多来自同一家农资店,村民认为这样便于追究责任和解决问题。棚里的简易水肥一体机与之前所见相同,在政府补贴下,百来块钱即可安装一套。技术推广同样面临问题,智能设备如“棚掌柜”年费数百元,自动风口机信息费仅20元/年,成本差异使多数农户犹豫不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农户学习能力与管理技术的分化。
村里的技术员是积极求变的代表。技术员曾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乡村振兴培训,对新事物的探索和接受能力较强。通过网络直播关注到山东教授的好肥好技术后,技术员专程前往山东学习考察,并在当地购买肥料,快递回来价格甚至比在陕西购买同款更优惠。
技术员深知自动化技术的价值,既能节省人力、提升收益,又能释放时间,还能缩小个体管理差距,让农户有能力租赁更多大棚,长远来看收益显著。但不少农户依赖过往经验,即便种子、肥料相同,也因管理不当导致收成不佳,这是收益分化的重要原因。
图为枣湾村技术员向调研队倾诉农民难处
此外,农民们的收益波动与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前几年大棚收益可观,但近年受收购方压价、“劣币驱逐良币”影响,好品种因外地低价劣质产品冲击难以盈利,农民要么放弃好品种,要么干脆不种,形成双输局面。对此,农民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发挥推广与规范作用,一方面通过补贴降低自动化技术的投入门槛,推动技术普及;另一方面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统购统销体系,遏制压价与劣质产品冲击,让优质品种与辛勤投入获得合理回报。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习能力强、愿意了解新鲜事物并投入的人,如这位技术员和受过教育后回村务农的年轻人,眼界更开阔,更能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最终收益也更可观。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也依赖农户对学习的重视。只有弥合管理差距、规范市场环境,才能让好的技术更有效地推广,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结束后,村民们招待调研服务队时的热情、面对困难时的无奈以及面对技术时的渴望,都给调研服务队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次调研,调研服务队深刻理解了调研、科研的意义,了解了农民的困境,看到了乡村振兴事业的伟大,也明确了自身学习的目标。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应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将论文和青春书写在大地上,从水肥技术开始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彦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