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红脉寻方,青衿传薪”团队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开展实践活动。车窗外,群峦叠嶂,林深叶茂,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沧桑。对于队员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追寻。
汤家汇镇,一个在地图上或许并不起眼的名字,却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区,至今仍完好保存着61处历史遗址,是全国拥有同期县级政权机构最多的地方。通往小镇的道路崎岖颠簸,正如当年先辈们所走过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然而,这份颠簸非但没有消磨队员们的热情,反而更让队员们真切地体会到,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环境险恶的年代,坚守信仰、救死扶伤是何等的不易。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医者初心的探寻,队员们正式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寻访之旅。
祠堂里的医疗记忆
始建于清代的易氏祠堂,如今作为历史医院旧址对外开放。斑驳的砖墙上,刻字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遒劲有力,仿佛是历史留下的滚烫烙印,瞬间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展柜中陈列着当年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军用物品,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在展板前驻足良久,仔细阅读着关于当时医生的生平事迹介绍,仿佛能听到当年伤员痛苦的呻吟和医生们沉稳的指令。“这位叫彭素的女士,身兼数职,为当时的医疗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其中一位队员指着展板上的照片发出感慨。
▲图为彭素女士生平简介/图注[团队成员郭佳仪供图]
战备物资中的历史细节
告别易氏祠堂,实践队来到了另一处重要旧址——接善寺。这里曾是先辈部队的驻地,也是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如果说易氏祠堂展现了当时医疗的“术”,那么接善寺则更深刻地诠释了医疗的“道”——一种在极端困难下依然坚持“生命至上”的崇高精神。在接善寺展区,一批保存完好的战备物资引起了队员们的注意。绷带、担架、行军锅等物品按照历史场景摆放,旁边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房间按照记载的情况做了医生救治患者的等比塑像,真切还原了当时的场景。队员们一边参观,一边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所见所闻,纷纷表示这些实物比教科书上的描述更直观,让自己切身感受到战争年代医疗条件的艰苦。
▲图为接善寺展板之一/图注[团队成员郭佳仪供图]
历史遗址的当代守护
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尽管没有遇到专业的讲解员,但每一处遗址的展品都保存完好,展板内容详实准确,图文并茂,逻辑清晰。这背后,是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和默默付出。完善的文字说明和精心布置的实物展示,构建了一个无声却极具力量的讲解系统,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变得清晰可感,触手可及。
在离开展馆时,队员们自发在郑重写下自己的心声:“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传承历史基因,践行医者仁心”、“红脉寻方,寻的是治病救人的良方;青衿传薪,传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是新时代青年与先辈跨越时空的对话,是医学生初心使命的庄严承诺。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合照/图注[团队成员邢卫东供图]
结语:寻方传薪,砥砺前行
此次“红脉寻方,青衿传薪”之旅,不仅让队员们对红军医疗史有了前所未有的直观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所谓“医者初心”,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根植于彭素等先辈“一切为了伤员”的无私奉献中,体现在接善寺里那盏微弱的煤油灯下,更烙印在每一件简单却珍贵的医疗文物上。
从大别山的巍巍群山,到未来的医学之路,这段征途漫长而坚定。汤家汇镇之行,已在这些“青衿”学子心中种下了一颗信念的种子。队员们将带着这份源自历史深处的感悟与力量,在未来的学医从医道路上,步履不停,努力成为能体察疾苦、敢于担当、心怀悲悯的健康守护者,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守护生命的实践中,代代相传。(通讯员 郭佳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佳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