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地测学院赴贵州民族地区推普兴乡铸民族共融

发布时间:2025-08-04 18: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长安大学“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远赴全国民族八省区之一的贵州,探寻黔州大地千百年来多民族互相融和合共生的秘诀。

桃香普梯:党建引领同心,携手乡村振兴

普梯村位于贵州西南边陲,与云南隔山相望。这里居住着布依族、水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40%。在村支书郭成林和驻村第一书记张俊的介绍中,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普梯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村两委班子中坚持吸纳少数民族村民代表,确保各族群众平等参与村集体发展决策;积极支持和鼓励不同民族间的通婚,促进家庭层面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全村各族村民共同组织、热情参与布依族“三月三”、水族端节等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和传统民俗活动。

▲图为实践队在普梯村村委会座谈

▲图为实践队与普梯村驻村书记合影

在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下,全村人民勤勤恳恳团结奋斗,已发展出以鲜红桃产业为主的经济支柱产业和以普梯古寨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增益产业。在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学习、彼此尊重的过程中,普梯村各族群众早已紧密相连,亲如一家。这里没有隔阂,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厚情谊,其发展历程正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合共生、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鲜桃分装1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鲜桃分装2

龙井百坊:同心共承文化血脉,多元共聚精神家园

文化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实践队在贵阳市龙井村的“一村百坊”非遗工坊集群中对此有了深刻体会。布依酿酒坊内,承载着布依族深厚待客文化的刺梨糯米酒飘香四溢。如今,融合生产、体验、销售功能的手工工坊已成为龙井村文旅融合的重要支点。壮族香坊内,沉檀龙麝的幽雅氛围中,队员们观摩香粉配伍研磨,体验香包制作,领悟蕴含其中的传统养生智慧与天人合一理念。还有苗族银坊,汉族陶坊,川青染坊……在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布依古寨里,各个民族的同胞齐聚一堂,不仅传承融合各民族的传统技艺,更点燃了乡村经济的活力。无论是酿酒坊对祖传酒曲的世代守护,还是香坊师傅制香的专注匠心,都彰显了文化根脉对乡村振兴的深层赋能。刺梨酒的醇香氤氲着民族魂魄,千年香道传递着中华智慧,龙井村的非遗工坊集群正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彰显文化自信的生动样本。

▲图为实践队员感受不同民族特色技艺1

▲图为实践队员感受不同民族特色技艺2

▲图为实践队员感受不同民族特色技艺3

▲图为实践队员感受不同民族特色技艺4

龙井鼓韵:民族共融,同心共舞

每周末晚在龙井村举行的篝火晚会,不仅是展示布依族非遗文化独特魅力的窗口,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实践队积极协助村委会举办这场晚会,助力展现龙井村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进步。晚会高潮,布依铜鼓声震云霄。身着队服的实践队员们热情融入盛装的布依族同胞,踏着共同的节拍共舞。这场篝火晚会,已超越村民欢聚的意义,成为展演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吸引八方来客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温度的重要平台。在晚会表演期间,实践队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进行现场直播,获得超2万次点赞。通过精心策划的镜头,将布依古歌的悠扬、铜鼓舞的震撼、篝火转场舞的热烈以及现场观众的热情实时传递,为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云端”活力,有力服务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图为篝火晚会表演

▲图为实践队员参与篝火晚会表演

从普梯村多民族共居共治、携手振兴的鲜活实践,到龙井村非遗传承、文化赋能的创新探索,长安大学实践队通过深入调研、交流访谈、亲身实践,深刻体悟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治理、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中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队员们见证了贵州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丽画卷。这场行走在贵州大地的实践,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国情社情课、民族团结课,更深化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实践队将继续把所见所感所思融入推普工作和民族交流活动,用青春智慧和实际行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付子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