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帧记:镜头追光处,砼心正生长》

发布时间:2025-08-04 16: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梦 赵岚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实践帧记:镜头追光处,砼心正生长》

七月的暑气刚漫过相机背带时,我正举着设备站在洪江古商城的城砖下。长沙学院 “老屋焕新,砼筑乡韵” 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旗在风里招展,而我的镜头,早已跟着队友们的脚印,在湘西的土地上洇出一片深浅不一的印记。

 

图为长沙学院 “老屋焕新 砼筑乡韵” 实践团在洪江古商城合影。

专业视角:定格古城光影,聆听岁月回响

380 余栋窨子屋在暮色里舒展轮廓,夕阳为古老的檐角瑞兽镀上金辉,无人机在头顶嗡嗡盘旋记录着古城风貌。黔阳古城的 “九街十八巷” 像浸了晨雾的墨线,我们举着镜头追踪飞檐翘角,榫卯结构的特写里,还卡着片刚落的银杏叶——这些影像都成了古建保护的珍贵档案。

镜头流转间,宣讲组立于洪江斑驳城墙下,熟稔地复述历史,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调研组深一脚浅一脚,原本内向的i人也开始主动社交,带着调研报告穿行在侗寨木楼的精巧与空屋倾颓的荒凉之间;测量组的脊梁弯成坚韧的弧线,长焦镜头里他们的仪器像枚钉子,稳稳扎进老屋歪斜的檐角,把土地模糊的边界量成清晰的刻度。

深夜十二点的会议室是敞亮的,运营组指尖在键盘翻飞,噼啪作响,绞尽脑汁编织着今日的推送与新闻。大家各司其职,码字声、剪片声、讨论声织成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洪江古商城拍摄。

创意赋能:墙绘点靓新村,童心筑梦未来

清江湖湖面清澈又平静,坐在摇摇晃晃的渡船上,来到三里村,我带着另外两名宣传组成员一起在烈日下拍摄,烈日把镜头烤得发烫。把队长打扮成侗族姑娘模样,“队长你穿上这侗族服装活妥妥就是本地人了!”龙权在旁边打趣,李依静拿着脚本,我举着摄像机,镜头里靛蓝衣襟上的银饰晃成碎星。为拍宣传片选的这身民族服装,此刻正被晒得贴在背上。

一路上,我们带着沉重的设备迎着太阳走走停停,买水时杂货店老板攥着手机追出来,拉着我们去拍他家屋檐下的牛角挂饰,非要关注学院抖音号,“等你们视频上线,我喊全村人来点赞!”码头休憩的叔婶们凑过来,对着镜头笑得眼角堆起褶子,挥手的身影被拉成长长的光斑。

墙绘组的脚手架在村口支起时,颜料桶被晒得发烫。“后生仔,鼓楼的顶要画‘五滴水’才对味。”72 岁的黄伯把竹篓往墙根一靠,枯瘦的手指在空气中划出弧线。他指腹的老茧蹭过墙皮,带起细小的灰,队员们赶紧调改檐角弧度。我们支起三脚架拍延时,镜头里白墙渐渐长出杨梅红、鼓楼青。回看素材,那些被汗水晕开的颜料、被阳光晒褪的色彩、被老人指尖碰过的线条,都在帧与帧的间隙里,悄悄长成了乡土与青春的共生体。 

 

图为团队墙绘“山水梅景,托口而出”

当你成为“小小建筑家”,你心中的侗寨长什么样?8岁的侗族女孩吴雨桐将心中的吊脚楼栏杆画成了琴弦,“因为我们的侗族大歌最好听!”孩子们纯真的创意和笑脸被镜头捕捉,成为记录乡村文化传承与未来希望的动人画面,最终融入实践团制作的短视频《小小建筑家 放飞大梦想》。

 

图为课堂上小女孩的建筑绘画作品展示

满载而归:数据承载收获,感悟定义焕新

这些天的收获,远不止文字和影像的收获。蹲在三里村那栋歪斜老屋前调试稳定器时,无人机正嗡嗡掠过屋脊。屏幕里实时传回的航测图上,青瓦像被阳光晒褪的鳞片,一片一片叠成精确的坐标 ——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数字技术如何温柔地触碰乡土。CAD 软件里,老木屋的梁架正顺着队员的鼠标线慢慢显形,那些在镜头里拍过无数次的裂纹、榫卯,此刻变成了精确的参数,在 SolidWorks 里织成立体的骨架。“看这里 ——” 测量组的同学敲了下键盘,Revit 模型突然 “站” 了起来。从二维照片到三维实体,不过几秒钟,镜头里斑驳的土墙就有了触摸得到的质感。我们赶紧推近镜头,拍下那些被数字化的门簪、窗棂 —— 这些藏在时光里的细节,这下能永远留在数据里了。​

跟拍改造方案讨论时,BIM 模型上的标注亮得像星子。“这块老门板得留着”“窗棂样式不变,加道防腐层”…… 队员们指着屏幕上的侗寨模型,把民宿、研学基地的构想一点点嵌进去。我的镜头扫过对比图:左边是拍了无数次的闲置老屋,右边是添了新功能却依旧带着木香味的设计图。​无人机存储卡满了的时候,三维模型也存好了档。看着镜头里旋转的虚拟老屋,忽然觉得那些代码和数据,早把乡愁酿成了看得见的模样。

 

图为侗族闲置房屋三维改造规划图

返程大巴上,我拿着相机翻照片,忽然看清镜头装不下的东西:晒脱皮的后背火辣辣的疼,村民掌心的糙像老树皮,夜里剪片时瞅见孩子笑脸,心里腾起的暖烘烘的流。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给予”,更在于“看见”和“懂得”。所谓 “焕新”,原是让我们这群拍的、写的、量的、画的,和这片土地系在一根线上,顺着新抽的枝丫,往远里长。U盘里的数据终会过时,但那些被镜头接住的瞬间——已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我们理解乡村、服务社会、成长成才的宝贵养分与不竭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