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18日,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智行云岭·筑安先锋”志愿队全体成员,走进昆明市呈贡区毓和社区、致远社区、彩云社区、云和社区,开展了一场将青少年编程与气象防灾知识相结合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云南师范大学“科学梦想·编程启程”重点实践团中负责“气象防灾减灾”专项的队伍,该志愿队积极响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号召,针对传统气象科普“理论吸引力不足”等痛点,创新实践形式——没有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将“科技为民”“学以致用”的思政理念,巧妙融入青少年喜爱的Scratch编程游戏中,把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互动体验,为当地青少年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交出了一份充满“科技味”的创新答卷,让防灾教育真正“活”了起来。
创新模式: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
“我们这堂思政课的核心,是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将个人安全、家庭责任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智行云岭·筑安先锋”志愿队负责人介绍。
在“星际气象护航站”课堂上,志愿者以太空科幻场景为引,将国家“天地监测系统”的宏大科技成就,转化为孩子们能够亲手操作的游戏逻辑,让“科技守护安全”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而在“震后护航编程坊”中,团队则紧密结合云南地震频发的本土案例,引导孩子们在编程中思考“主灾与次生灾害”的关联。当一个孩子在作品中主动为角色添加“监测降雨量”、“远离陡坡”等指令时,他不仅掌握了防灾知识,更建立起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和守护家园的责任感。
图为开课礼:实践团与青少年共启编程防灾课堂(毓和社区)。李认 摄。
图为防灾互动:志愿者与孩子探讨震后次生灾害应对(致远社区)。 李认 摄。
图为震后护航坊:小组合作设计震后救援模拟程序(彩云社区)。 李认 摄。
图为一对一辅导:志愿者耐心帮男孩解决代码报错问题(云和社区)。 李认 摄。
实践育人:在“成果输出”中彰显“青年担当”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的最终检验,是一场“气象防灾编程嘉年华”。孩子们自信地展示着自己设计的“家庭防灾预案”等编程作品,并互相分享着“暴雨天不靠近电线杆”等实用技巧。这标志着他们已完成了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到能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并乐于分享的“防灾小能手”的转变。
一位家长在留言本上欣慰地写道:“孩子现在看天气预报,都会主动提醒我们提前做好相应准备!”。课堂上学习的代码逻辑,已然转化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自觉和家庭责任感。
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言:“当看到孩子们运用我们所教知识守护家人时,我们才真切领悟到青年担当的深刻内涵。”
图为星际气象编程课上,举手抢答的小编程师(毓和社区)。 李认 摄。
图为志愿者对小朋友地震科普知识问答(毓和社区)。 李认 摄。
图为志愿者老师引导小朋友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创作(毓和社区)。 李认 摄。
图为一对一指导:志愿者帮男孩修改避障程序逻辑(致远社区)。 李认 摄。
图为孩子们用代码“绘制”地震避险路线(彩云社区)。 李认 摄。
图为女孩为角色添加“远离陡坡”指令(云和社区)。李认 摄。
图为“智行云岭·筑安先锋”志愿队团队合影。李认 摄。
据悉,作为“科学梦想·编程启程”大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行云岭·筑安先锋”志愿队接下来将奔赴昭通与玉溪,继续将这堂融合了科技创新与家国情怀的“行走的思政课”带到更多地方,在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