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施汶哲、陈冬琪、吴敏荧)盛夏的惠东县平海镇,风里带着海的气息,也藏着惠东“鲤”想队踏遍街巷的足迹。从文化站的灯光到古厝的砖墙,从与前辈的深谈到文创案头的草图,中期实践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每一步都诉说着惠东“鲤”想者对“非遗”“舞鲤鱼”文化的热爱与探索。
01领航·张站长指方向
文化站站长张民欣为惠东“鲤”想队开展座谈会并为团队成员释疑解惑。
在惠东县平海镇的文化馆里,张站长为队员们开启“非遗”“第一课”。
她娓娓道来“舞鲤鱼”的传说,是古时渔民对水资源的敬畏,让“鲤鱼”从江海游进民俗;展示道具时,竹骨扎架、彩纸糊身的鲤鱼道具,在光影里灵动,诉说着手工技艺价值,更传递着惠东人对文化的坚守。这一课,让“舞鲤鱼”从符号,成为鲜活的传承记忆 。
张站长对“舞鲤鱼”传说与萌芽背景的梳理,让队员们跳出零散的见闻,触摸到了这门“非遗”技艺与渔民生活、惠东民俗的深层联结,为研究锚定了“文化根脉”的方向;而对道具的细致解读,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巧思,更让大家明白“舞鲤鱼”的价值不止于表演,更在于其承载的生活智慧与集体记忆。
02听潮·汪洁书记谈脉络
汪洁书记“大师”般的解答为团队后续的研究方向和活动规划点亮了明灯。
汪洁书记在采访中,以土生土长的惠东人的视角,结合多年基层工作中积累的文化实践经验,为团队梳理了平海“舞鲤鱼”从早年节庆盛景到传承遇阻,再到近年逐渐“复兴”的脉络,也客观分析了当下年轻传承人短缺、传播力度有限等现状。
他话语间流露出的对本土“舞鲤鱼”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展示其为“舞鲤鱼”传承奔走的务实行动,让成员们不仅明晰了传承的难点与路径,更被这份坚守深深打动,心里的干劲也更足了!
03寻脉·曾钦先生显坚守
探访传承人曾钦
团队专程探访了“舞鲤鱼”传承人曾钦,他热情地接待了队员们,并娓娓道来自己与这门独特技艺结缘的初心,那份因热爱而生的执着让人动容。访谈期间,他兴致勃勃地展示了“舞鲤鱼”的代表性动作,举手投足间尽显功底,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这门技艺的独特韵味。他还饶有兴致地讲述了“舞鲤鱼”表演的精彩瞬间与经典场景,言语间满是对过往热闹景象的怀念与自豪。
曾钦先生的分享让团队对“舞鲤鱼”的传承故事、技艺特点以及在民俗中的分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一位传承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坚守,我们心中对这门“非遗”技艺的敬意愈发浓厚。
04溯源·报纸文献掘真章
阳光透过文化站阅览室的窗户,洒在惠东“鲤”想队队员们低头翻阅的报纸文献上。泛黄的纸页间,“舞鲤鱼”的身影跃然眼前——有早年街头表演的黑白照片,有老师傅口述的套路秘诀,还有近年“非遗”申报的详细记录。
队长轻轻敲了敲桌上的报纸剪影,耐心说道:“大家快来看‘舞鲤鱼’的相关记载,我们要寻着前辈的智慧,用我们的方式创新性传承平海‘舞鲤鱼’。”大家相视一笑,指尖划过记载着“舞鲤鱼”“火”了的报纸,眼里闪着光。翻动纸张的沙沙声里,仿佛已听见锣声渐起,新的鲤鱼正蓄力欲跃。
团队成员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和报纸
“舞鲤鱼”跃上纸面,又闯进我们心里
05焕新·“鲤”想现雏形IP形象
惠东“鲤”想队围坐在一起,屏幕上跳动着“舞鲤鱼”IP的雏形——女孩双髻、红妆,尽显活泼灵动;男孩利落发型、传统服饰,传递憨态可掬的朝气,都借鲤鱼传递惠东“舞鲤鱼”的热闹与文化传承。
“要让它既有老手艺的筋骨,又有年轻人的灵气。”队员们反复打磨细节,将渔民祭海的虔诚、节庆巡游的热闹都揉进“鲤鱼”里,让它成为承载惠东记忆的文化符号。
惠东“鲤”想队设计的“舞鲤鱼”IP形象展示
“想想”
“鲤鲤”
色彩像打翻的民俗颜料盘!青石板、黛瓦墙铺出古旧底色,红鲤鱼、红灯笼“蹦”出来当主角,冷暖色撞出热闹烟火气,把“舞鲤鱼”的喜庆劲儿全泼在纸上。
构图是场巧妙的“文化接力赛”!左边竖排的“惠东‘舞鲤’奇遇记”文字像老故事的传送带,把传说“递”给右边,建筑当背景、小孩举着“鲤鱼”跑,元素们你挨着我、我连着你,把“舞鲤鱼”的前世今生串成超有意思的文化糖葫芦!
海报
惠东“鲤”想队设计的“舞鲤鱼”海报展示
结语
步履不停,团队在追“鲤”路上收获满盈。文化站张站长的悉心指引,为队员们拨开史料迷雾;汪洁书记的分享,让队员们看见“舞鲤鱼”与乡村振兴的交融;曾钦先生的技艺传承故事,更让队员们触摸到“非遗”背后的温度。
翻遍文献、细查资料,团队在字里行间打捞“舞鲤鱼”的过往;创设IP、打磨文创,队员们试图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中期虽至,征途未完。惠东“鲤”想队将带着这份沉淀,让“舞鲤鱼”不仅是民俗里的红绸翻飞,更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跃出更美的弧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汶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