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夏敏敏)“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稚嫩的童声在肇庆市封开县杏花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回荡。7月16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向阳实践队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粤语童谣课,通过《月光光》《氹氹转》两首经典童谣,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粤语的独特魅力。
▲图为向阳实践队队员郑嘉蕴讲解《月光光》歌词大意
课堂伊始,向阳实践队队员郑嘉蕴用一幅生动的“月光童谣图”导入教学。“有哪位同学知道‘月光光,照地堂’的‘地堂’是什么意思呀?”队员郑嘉蕴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举起一片小手。“是水塘吗?”“我觉得是地毯!”“会不会是地板的意思?”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引得阵阵欢笑。
当队员郑嘉蕴点开精心准备的动态课件:皎洁月光下,一个铺满稻谷的农家院落渐渐清晰。“原来‘地堂’就是我们晒谷子的院子!”第一小组的孙同学大声说道,“我阿嬷管晒谷场就叫‘地堂头’!”其他孩子也恍然大悟,七嘴八舌地分享起自己听到的方言说法。队员郑嘉蕴趁机延伸讲解:“在粤语里,‘堂’既可以指屋舍,也能表示开阔场地,这个词就像个小密码,藏着农耕文化的记忆呢。”这个生动插曲让队员们深有感触:“孩子们错误的猜测恰恰反映了方言的传承断层,而正是通过这样的互动纠偏,才能真正唤醒他们的语言记忆。”
▲图为学生齐唱童谣《氹氹转》
在教唱《氹氹转》时,队员郑嘉蕴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先由教师逐句教读;再由学生跟唱乃至熟练;最后学生分组为歌词设计配套动作。
“炒米饼这句应该这样做!”第三小组蒙同学双手虚握成拳,模仿捶打米粉的动作,同组队员立即补充:“糯米团要这样搓圆!”五个小组各显创意,有的用转圈表现“氹氹转”,有的用开花手势诠释“菊花园”。实践队队员们观察到,第三组学生特意蹲下站起表现“团团转”,这个设计源自他们观察到的传统糯米团制作过程。
▲图为学生表演为童谣《氹氹转》设计的手势舞蹈
“粤语童谣是广府人共同的童年记忆,也是一项传统的文化艺术,但普通话的广泛普及使得年轻一代的小朋友缺失对这种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传承。”队员郑嘉蕴谈到她设计这门课的目的,“所以我想通过设置粤语童谣课来帮助小朋友们重新认识这一项传统的广府文化艺术。”放学后,楼梯间不断传来孩子们哼唱粤语童谣的歌声,这些承载着广府人集体记忆的旋律,正通过童谣课堂重新流淌进新一代的血脉。
正如实践队负责人所言:“当童谣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孩子们游戏时的自然哼唱,乡音的种子便真正落地生根。”据悉,向阳实践队将把本次教学案例纳入《粤语童谣教学手册》,让更多乡村孩子在韵律中触摸文化的温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夕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