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当我跟随着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的脚步踏上非遗的土地时,我对非遗的认知还停留在博物馆展柜里的静态标签上。一天的实践里,从慧敏黑陶工作室的泥土芬芳,到森林公园游客的茫然眼神,再到王家皂夜市的烟火气中,那些关于传承的挣扎与希望,像黑陶表面的纹路,一点点在我心里刻下印记。这场旅程,终让我读懂:非遗从来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流动在生活肌理中的文化血脉。
一、指尖的温度:黑陶工作室里的传承课
推开慧敏黑陶工作室木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泥土与炭火混合的气息,不似城 市里的香氛那般刻意,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厚重。
图1图为黑陶陈列架。李怡菲 供图
“这制作黑陶的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但是一定要细。”她想着黑陶的制作流程向我们娓娓道来。陈列架上的黑陶作品在灯光下泛着哑光:有的如蛋壳般轻薄,指尖轻叩能听到清脆的回响;有的刻着海浪纹,转动时仿佛能听见远古的潮声。秦慧敏拿起一件红陶茶杯,釉色如夕阳熔金:“烧窑时变个火候,黑陶也能开出不同的花。”她还向我们介绍了黑陶的历史,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的遗存,12道工序里,单是烧制时的窑温控制就足以难倒许多人——“升得快了会裂,降得急了会变形,得像哄孩子似的守着窑。”
可当她说起传承现状时提到“年轻人嫌苦,坐不住。”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传承”二字从来不是轻飘飘的口号。它是秦慧敏守着窑火的每个深夜,是明知艰难却仍想“让手艺活下去”的固执,是把文化根脉攥在掌心的重量。
离开工作室时,秦慧敏送了我一块烧制失败的陶片。陶片边缘有些粗糙,却带着窑火的温度。我攥在手里,明白了非遗的珍贵,从不在完美的成品里,而在匠人掌心那道与泥土较劲的纹路中,等着被触摸,被感知。
图2图为黑陶茶杯。李怡菲 供图
二、沉默的问卷:森林公园里的认知断层
“您听说过日照黑陶吗?”我向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递上问卷。她笑着摇头:“博物馆见过,但以为早失传了”。这样类似的摸棱两可的回答在问卷调研里重复了很多次。大多数游客对非遗并不了解,也不愿在非遗上消费来获取乐趣。暮色漫过森林公园时,我看着问卷上的“不知道”心中五味杂陈,外地游客的空白比本地人的多,30岁以下群体的迷茫比长者更甚。海风卷走了沙滩上的脚印,却卷不走一个念头:非遗不该只在博物馆里等待被参观,它该像这片海,既能映照历史的余晖,也能接纳新潮的浪花。
三、市井的答案:王家皂景区里的活态传承
“黑陶小摆件能代卖吗?”在文创摊位前,我问摊主。摊主指着贝壳饰品说,“游客喜欢有特色的,黑陶太贵了卖不动。”她的话像钥匙,打开了我对非遗商业化的思考。在这些市民细碎的声音里,藏着最真实的需求:非遗要活下去,既要守得住传统,也要接得住生活。
离开夜市时,烧烤摊的香气混着海风飘过来。我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想到,非遗的“活态传承”,或许就该是这样——它可以在夜市的烟火里,在游客的笑声里,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不是高高在上的“遗产”,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实践活动结束后,我又摸了摸那块陶片。此次实践像一场漫长的触摸:触摸过秦慧敏掌心的温度,触摸过游客认知的断层,触摸过夜市里的期待与担忧。我忽然明白,我们这代人之于非遗,不该只是旁观者,更是接过火种的赶路人。或许我们做不了像秦慧敏那样的传承人,但可以是那个把非遗的故事讲给同学听的人,可以是在夜市里支持非遗手作的顾客,可以是愿意花一下午体验捏坯的普通人。非遗的传承需要我们俯身倾听,更需要伸手托举——让古老的技艺,在当代人的生活里,重新长出新鲜的年轮。
图3图为非遗探查实践队合照。纪新宇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志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