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篮梦携红星社区夏令营:非遗科普浸润童心 本土文化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04 17: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岑泳霖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岑泳霖、马玮涓、彭馨仪、陈嘉辉、赖吉英)7月中旬,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红星社区夏令营,广东医科大学篮梦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篮梦”)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科普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此次活动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着重介绍了乐安花灯、非遗藤编、舞龙醒狮三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17日,马玮涓老师开启乐安花灯的科普之旅。乐安花灯会是广东省乐安的传统节日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延续三百多年,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中,马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为孩子们讲述乐安花灯从起源发展至今的历程,介绍其“观音送子莲花灯”等特色造型,以及背后“添丁发财”等美好寓意,让孩子们领略到这一省级非遗独特的民俗魅力。

图为队员马玮涓上课 夏欣怡摄

次日,陈文俊老师带来了同样来自南海的非遗藤编文化科普。白沙社区藤编工艺早在唐朝就成为朝廷贡品,编织出的藤织件和开创先河的藤织家具,工艺高超、制品上乘。陈老师介绍了藤编从打藤、洗藤到编织等复杂工序,以及其从传统生活用品到现代文创产品的转变,让孩子们看到这项指尖技艺承载的千年智慧与创新活力。

图为队员陈文俊上课 胡芷欣摄

7月19日的舞龙醒狮科普课将活动推向高潮。舞龙醒狮中的南狮起源于广东南海,盛行于岭南地区,2006年代表广东醒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上,篮梦队员陈嘉辉、黄睿豪通过影像资料,展示舞龙醒狮中“采青”等精彩环节,介绍佛山大头狮、鹤山鸭嘴狮等不同流派特色,让孩子们感受到这项传统民俗运动蕴含的昂扬奋进精神。

图为队员陈嘉辉、黄睿豪上课 唐欣摄

三场科普课内容丰富、形式生动,通过详实的史料、直观的影像与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了本土非遗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这种扎根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播,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岑泳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