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长安大学“执三秦文笔·绘服务蓝图”暑期社会实践队师生深入陕西省宝鸡市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活化+治理创新”三维调研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为西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实践队成员合影
创新文化展示探索:科技赋能遗产保护
实践队首站深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系统调研科技赋能文物展示的创新路径。博物院首创的“场景复原+多媒体投影”技术,通过1:1还原何尊出土场景和AR触发3D动画,使观众停留时长提升133%,创造了沉浸式观展的新范式。这一发现为高校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实践队成员观察青铜器
当天下午,实践队转场至宝鸡民俗文化馆。这座由旧粮仓改造的场馆是关中地区非遗项目的“活态博物馆”,馆内80%的展陈项目由本地非遗传承人“驻馆运营”。凤翔泥塑、岐山皮影等非遗项目不仅静态展示,更通过每月10余场“非遗体验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在宝鸡民俗文化馆,实践队创新性提出“非遗驻馆制”评估模型,量化分析显示该模式使非遗项目受众年轻化比例大幅提升,为破解非遗传承“后继无人”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科技与艺术融合:戏曲传承新范式
实践队探访宝鸡秦腔博物馆,体验全息投影复原的经典剧目《三滴血》和AI辅助设计的秦腔脸谱生成系统等创新展示形式。这座西北首个地方戏曲专题博物馆通过“科技+艺术”重新定义传统戏曲呈现方式,年均接待观众超50万人次。在秦腔博物馆的调研中,实践队重点研究了“科技+戏曲”的融合成效。全息投影剧目与AI脸谱系统使青少年观众占比突破40%,这一数据颠覆了传统戏曲“老龄化”的刻板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博物馆构建的“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机制,为传统文化场馆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团队成员观看AI脸谱生成过程
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构建多元服务网络
实践队前往扶风县百合社区,在该社区,实践队通过参与式观察,验证了“积分兑换制”对居民参与率的提升作用。数据显示,该制度实施后社区志愿服务人次同比增长300%,其“行为激励-资源循环”机制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量化的参考模型。
▲实践队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
近年来百合社区推行的“1+2+N”网格管理模式和“积分兑换制”,使居民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兑换实物或文化服务,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当天,共青团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委员会与共青团扶风县委举行校地共建签约暨授牌仪式。双方共同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深化共建模式,为青年学子搭建实践平台。
▲实践队成员观看扶风县宣传视频
随后实践队来到南大街社区,调研该社区创新“65511”治理体系。社区通过六方力量联动、五级网格管理和五大服务项目,构建起覆盖20个小区的精细化治理网络。访谈中通过社区党支部书记分享的典型案例体现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缺失等问题,社区探索出“红色院管会”模式,由在职党员和退休干部组成临时党支部。南大街社区的工作法充分体现了西北县域社区治理特点,其将文化治理与网格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为构建熟人社会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与展望:协同创新赋能基层发展
此次调研活动为高校与基层协同推进治理创新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长安大学实践队将基于调研发现,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助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为打造更具韧性的基层服务体系贡献智慧。本次调研实践队探索出的“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积分制激活社区治理”等经验,正在通过学术论文、政策建议、媒体报道等多渠道传播,为西北地区基层发展提供了长安大学方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仁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