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下乡 | 佛山大学扬帆曜航实践队:法筑成长堤,资助润新芽

发布时间:2025-08-04 18: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洪晓璇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周晰、黄诗雅)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坐标系中,乡村未成年人的成长既需法治勾勒行为边界,亦需资助破解发展桎梏。2025年7月16日,佛山大学法学院扬帆曜航实践队在“资助政策下乡”义教课堂中,将“法治护航”与“资助托举”深度融合,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为纲,将资助政策自然嵌入法治宣讲,构建“用法治思维优化资助认知、以资助实践强化法治认同”的闭环,让规则意识与发展底气在乡村少年心中同频共振。

光影鉴法:政策托举的法理底色

▲图为实践队员讲授课程

《守护解放西》中少年因经济窘迫陷入困境的剧情,成为阐释“法与助”关联的注脚。实践队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受教育权保障”条款解析:“法律明确未成年人平等受教育权,国家资助政策正是这一权利的具象化保障——法律划下安全线,资助搭起跨越障碍的桥。

分析“网贷陷阱”时,实践队援引《刑法》相关规定,同步说明:“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高等教育奖助学金等,都是法律框架内的正规渠道。选择合法资助而非冒险借贷,正是法治思维的实践。”

案例析理:规则与温度的共生逻辑

▲图为同学们认真听讲

面对同学们关于“申请资助是否意味权利不平等”的疑问,实践队以《教育法》中的“教育公平”原则回应:“资助是弥补发展差距,条件设定为让资源精准流向需助者,与法律‘实质公平’一脉相承。如实提供情况,是对政策的尊重,也是践行法律‘诚实信用’原则。”

在学生们讨论“贫困是否可成为辍学理由”时,队员结合《义务教育法》谈到:法律不允许因贫困导致失学,资助政策正是为了消除这一障碍。家长主动为孩子申请资助,既是在履行法律义务,也是在为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机会。

知行合一:双轮驱动的成长赋能

▲图为队员讲授课程

课堂尾声,实践队以“法治是基石,资助是阶梯”作为结语,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引:“懂法律守护自己,明政策助力成长,便有了面对未来的双重底气。珍惜资助机会,守住法律边界,便是对这份守护最好的回应。”

此次实践突破普法与资助“各自为战”的模式,让法治精神贴近生活,让资助政策更具规则意识。正如队员所言:“要让学子既知‘法律保护什么’,也明‘政策支持什么’,在规则与信心滋养下成长为乡村振兴力量。”

这个夏日,扬帆曜航实践队播下的“法助相融”种子,正以严谨而温暖的方式在乡村扎根。当法治的边界意识与资助的发展机遇形成合力,必将为乡村未成年人的成长注入更持久的动能,让他们在规则的守护与政策的托举中,稳步走向兼具责任与理想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晓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