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七彩筑梦 乡伴童行”实践团结束了在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及周边村镇的11天实践。这支由12名师生组成的队伍,以课程创新、心灵呵护和靶向调研为抓手,为当地6至12岁儿童打造了一段充满收获的暑期时光,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儿童的七彩假期增光添彩
图为长沙学院“七彩筑梦,乡伴童行”实践团与村委会合影
主题课程滋养全面发展
围绕七大主题,实践团设计了一系列专属课程。思想引领课上,孩子们在“认识国歌国旗”后手绘国旗,稚嫩笔触里满是对国家的热爱;文化传承活动中,植物染料帆布袋制作让孩子们惊喜于紫苏叶能染出紫色,传统版画体验则让他们触摸到非遗的温度;艺术素养课上,趣味乐器合奏与生态画卷集体创作,让乡村孩子也能感受艺术之美;科技创新环节,四轮驱动小汽车跑起来的瞬间,都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成长树洞”课程更成了情绪出口,孩子们写下的烦恼随着纸飞机一同远航。这11天里,孩子们在课程中收获知识,锻炼了动手与协作能力。
图为孩子们一起放飞“烦恼”纸飞机
心灵呵护守护成长瞬间
针对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团队用细节传递温暖。“绘本伴读”时,志愿者和孩子依偎着读《我的情绪小怪兽》,让情绪的表达有了载体;“原创书签制作”中,孩子们把心愿画在书签上,“希望爸妈多陪陪我”的字迹虽歪扭却动人;入户走访时,志愿者帮孩子辅导作业、讲励志故事,临别时孩子的笑脸,成了最珍贵的礼物。
图为实践团成员刘恩希,姜羽姗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
靶向调研锚定服务重心
团队通过“问卷+访谈+观察”三维调研,摸清乡村儿童真实需求。721份家长问卷显示,99%认同阅读对情绪管理的价值,但70%缺乏引导方法,形成明显“认知-实践”断层;入户访谈发现,6-12岁儿童中,42%因父母外出产生孤独感,且年龄越小对陪伴需求越强烈;课堂观察记录则揭示,科技创新课程对8岁以下儿童难度偏高,需简化操作步骤。基于这些,团队明确了“阅读引领”“亲子共读”“适龄设课”等重点服务内容,为后续的服务内容和课程优化提供了清晰坐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周凌洁采访当地村民进行阅读塑造留守儿童心理品质调研
当最后一架承载着童真烦恼的纸飞机飞向远方,邵阳市洞口县的这个夏天,烙印下了长沙学院青年学子与乡村孩子们共同编织的“七彩”记忆。紫苏染布的独特紫色、“希望爸妈多陪陪我”的稚嫩笔迹……这些瞬间不仅滋养了孩子的假期,更让实践团成员深刻理解了“陪伴”与“看见”的力量。“结束不是终点,‘七彩假期’是我们许给乡村孩子的长期承诺,”指导老师刘芳萍强调,“未来我们将以调研结果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与服务模式,让后续服务更贴合乡村儿童实际需求,为乡村教育关爱工作持续注入青春力量!把这份带着温度与心灵呵护的陪伴,延伸为更长情的‘乡伴’,让‘七彩筑梦’的光彩,照亮更多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通讯员:黄星雨 刘乐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航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