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下乡 | 佛山大学扬帆曜航实践队:以资助为帆,载客家文脉远航

发布时间:2025-08-04 18: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洪晓璇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周晰、刘洲钰、李娜) 在梅州的山水间,围龙屋的飞檐挑着流云,客家山歌的调子缠着山峦,腌面的香气漫过街巷——家乡文化,早已是刻进客家人骨血的乡愁。7月15日上午,当阳光穿过围龙屋的花窗,扬帆曜航实践队带着资助政策走进大埔中学,让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化作滋养家乡文化传承的养分:既为困境中的学子铺就求学坦途,更以"资助育人"的温度,唤醒少年们守护故土文脉的自觉,让家乡的故事在新一代心中生生不息。

一、文化溯源中,资助与传承同频共振

循着客家文化的脉络探寻,资助政策不再是生硬的条文,而是化作可感知的力量:

队员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当讲到围龙屋“前塘后围”的聚居结构、客家人“家族互助、共渡难关”的传统时,他们巧妙地将资助政策与文化传承相联系,说道:“就像围龙屋用围墙守护家族团圆,资助政策也在为你们筑起逐梦的后盾。”

随后,队员们结合“政策助力传承”的实践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求学之路被困难阻挡,是什么帮我们继续前行,去追随非遗传承人的脚步?”在一番热烈的讨论与深刻的思索后,学生们逐渐领悟到,“资助帮扶”的暖意,正成为他们传承客家文化的底气,激励着他们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图为队员们讲授“围龙屋”特点

聊起客家美食里的智慧,队员们笑谈祖辈的创造:北方移民南迁,无面粉做饺子便用豆腐包肉馅,酿出独特美味,就像客家人在异乡为适应环境做出的调整,充满“变中求存”的智慧。见孩子们听得入神,队员们接着说:想把客家美食分享给更多人,好得很!客家人将中原饮食文化与南方食材结合,才有了腌面、盐焗鸡这些特色美味,文化的生命力就在这份创新里。记着老味道,大胆用新方式传播,这正是客家“敢闯敢创”的根。

▲图为队员们讲授美食文化

二、从笔下清单,到心中萌发的传承新芽

学生们拟定“文化传承行动清单”的笔尖,浸透着对家乡的热爱:

扎马尾辫的女孩写下“希望系统学习客家剪纸,用刀工展现围龙屋飞檐翘角”,队员轻拍她的肩膀:“这剪纸里藏着围龙屋的精巧与客家人的匠心,剪好了就是梅州的‘活名片’。”资助政策则像围龙屋的梁柱,稳稳撑着这份追求传承的梦想。

▲图为队员们讲解“传承行动”的做法

“家乡文化畅想会”上,穿运动鞋的男孩说:“想拍客家山歌纪录片,记录快失传的调子。”队员笑着回应:“山歌是客家‘传声瑰宝’,像山间清泉流淌不息,藏着先辈的情感。你想用镜头留住它,这份心意很珍贵。”这恰如资助政策所支持的,本就是少年们对文化传承的自然向往。

▲图为同学积极发言

▲图为同学积极发言

三、当文化薪火遇上资助东风

传承从不是把老技艺封进盒子,而是让客家剪纸的纹样能融进现代设计,让酿豆腐的味道能飘进更远的餐桌——而资助,就是让这份活力不中断的东风。

有了政策托底,少年们既能跟着老手艺人学捏陶土、唱山歌,也能在课堂上积累知识、学习传播技能;既能守住腌面的老味道,也能大胆尝试用自媒体分享家乡美食。就像围龙屋前的池塘,既能倒映祖辈的生活,也能滋养新一代的梦想,资助的意义,正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有底气说:"我的家乡故事,我来续写。"

大埔中学的午后,少年眼里,有对客家文化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或许多年后,他们会记得这个夏天:有人教他们,守护家乡文化,既要像客家人那样把根扎深,也要借政策的力量把路走宽——当文化的薪火遇上资助的东风,终会在少年心里,燃起熊熊不息的火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晓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