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爱二十载,科教赴千方:物电学院千方爱心学校二十周年庆典见证初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4 15: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詹浩   阅读 3.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集爱科教行,共赴千方约”千方爱心学校暑期爱心支教团队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于7月18日在安庆市潜山市黄柏镇昆仑村举行。此次活动以回顾二十年支教历程、总结实践经验、规划未来发展为核心议题,相关领导、嘉宾及支教团队成员参与其中,共同聚焦这一乡村教育帮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与长远发展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对乡村教育志愿服务模式的梳理与优化。

图为领导老师和家长代表参观20周年展板。

作为一个持续二十年的支教项目,该团队的发展始终依托多方力量的协同支持。活动现场,团队创始人杨千方先生及安徽师范大学物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领导的到场,既体现了发起者对项目初心的坚守,也彰显了高校在乡村教育帮扶中的责任担当。这种跨部门、跨领域的关注,为支教团队提供了从资源保障到理念引导的全方位支撑,成为项目能够长期存续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共识性重视。

课堂实践作为支教工作的核心载体,在此次活动中展现出教育帮扶的实效与特色。观摩环节中,大气压强科学实验课通过具象化操作破解抽象知识,将物理学科的理论性转化为可观察、可参与的实践过程,学生的高互动性印证了这种教学方式对乡村儿童知识接收的适配性;随后的学生诗朗诵活动,则以受助者的视角直接呈现了支教带来的情感联结——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支教老师的感谢,既体现了教育帮扶在知识传递之外的情感价值,也直观反映了支教工作在构建良性师生关系上的成效。这两类课堂场景共同构成了支教过程中“教”与“学”的真实互动图景,揭示了教育帮扶在知识传播与情感滋养层面的双重意义。

图为师生家长座谈会。

对于支教活动的深层价值,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李靖从育人维度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她指出,支教项目对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的培育上效果显著。在她看来,支教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单向输出,更是大学生深入社会实际的实践课堂:通过直面乡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感受基层儿童的成长需求,参与学生能够建立对社会的具象认知,将个人发展与国家乡村振兴、教育公平等战略目标相联结。这种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认同,使得支教活动超越了单纯的志愿服务范畴,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青年理想信念的生动载体,体现了教育实践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物电学院宋书记的总结发言,则从项目发展的宏观视角进行了梳理与规划。她首先肯定了团队二十年来以教育为核心、聚焦育人目标的坚守,明确其在乡村教育领域取得的成果是支教队员奉献与社会各界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判断客观揭示了公益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既需要参与者的内生动力,也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持体系。针对未来,她提出的发展建议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在覆盖范围上扩大帮扶半径,在课程设置上提升针对性,在教学质量上强化专业性,这些方向既呼应了乡村教育对多样化资源的需求,也为团队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帮扶效能提供了具体路径,体现了对支教工作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理性追求。

图为师生家长座谈会。

此次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本质上是对一个长期乡村教育志愿服务项目的系统性复盘。其意义不仅在于回顾二十年的历程,更在于通过经验总结与方向规划,为同类支教项目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从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构建,到课堂实践的实效化探索,再到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以及未来发展的精准规划,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乡村教育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推进,此类支教团队的探索与实践,将持续为弥合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注入活力,其二十年的经验也将为更多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力量提供有益参考。

图为全体合照。

通讯员(徐霁雨 夏梦云 詹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詹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