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观察——温州医科大学留学生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与振兴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4 13: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诗涵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王诗涵)2025年7月4日,温州医科大学新马克波罗实践团走进文成县周壤镇,开展为期13天的乡村振兴观察。他们深入乡村,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参与教育帮扶、调研基层医疗、对话返乡人才,从国际视角记录中国乡村的发展实践。

一、文化认同:汉服出海,非遗焕新——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在文成县伯温非遗大集中,新马克波罗实践团的留学生们身着汉服,体验各种传统工艺。来自摩洛哥Hiba在漆扇制作中曾惊叹道传统工艺的精妙;津巴布韦学生Evelynn通过投壶游戏感受古人智慧;牙买加留学生Mirrie则将舞龙表演上传至海外社交平台。活动结束后,许多留学生将微信头像换成活动照片,自发成为中国文化传播者。这场非遗大集不仅让国际青年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更通过他们的镜头和社交网络,推动非遗项目走向世界。如何让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留学生们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或许正是答案之一。

二、教育扶智:跨国陪伴,童心共暖——共富路上的“突破口”

在文成县周壤镇联丰村的文化礼堂里,7岁的胡芷萱高举小手抢答"Lion!"的童声打破了课堂沉寂。这些父母常年海外务工的孩子们,第一次体验到"外国老师"带来的特别陪伴。留学生们用一周时间,不仅改变了这个乡村的学习氛围,更填补了孩子们的情感空白。通过流利中文搭建沟通桥梁,将传统香囊化作色彩教具,用肢体动作和英文儿歌营造欢乐课堂。从最初的羞涩不语到踊跃模仿动物叫声喊出"rooster!",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语言技能,更是跨越国界的温暖。摩洛哥留学生Hafsah常在课余时间夸赞孩子们:“你们真的非常可爱,我非常喜欢你们。”这些特殊"外教"以创新教学和暖心陪伴,既弥补了乡村英语教育的不足,更以文化交融之力,为留守儿童开启眺望世界的窗口,让他们感受到久违的"被看见"的喜悦。

三、基建保障:医疗下乡,健康托底——共富中国的“硬支撑”

7月14日,新马可波罗实践团深入文成县医疗一线开展调研。在县人民医院,留学生们惊叹于"211肾透析病区"的规模与人文关怀设施;走进偏远西坑畲族镇卫生院时,他们亲身体验从挂号到取药的全流程就诊。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Fatima表示:"这么偏远的地方也有小医院,这确保不论身在何处的中国居民都能得到治疗啊!"实践队发现,正是这张覆盖城乡的医疗网络,让山区居民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愿景,为共同富裕筑牢了健康基石。

四、人才创新:归燕筑巢,电商助农——乡村振兴的“驱动力”

在周壤镇发展经验交流会上,实践团见证了多元人才如何激活乡村:退役军人胡金贵通过直播带动土特产销售,"侨雁妈妈"团队累计服务留守儿童1800余人次,00后网格员郑巧巧用数字化手段化解侨乡纠纷,文化主理人苏倩男以周期性文化活动激活传统非遗新生命。这些鲜活的故事让留学生们感慨:乡村振兴既需要坚守乡土的情怀,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让乡村发展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这场跨越国界的乡村振兴观察之旅,让留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从非遗传承到教育帮扶,从医疗建设到人才返乡,文成县周壤镇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乡村振兴样本。留学生们既是见证者,更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使者——他们用镜头记录中国故事,用心灵感受温度,让世界看见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乡村图景。在这里,乡村振兴不再是遥远的政策,而是孩子们的笑脸、老人的健康、游子的归乡,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温暖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诗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