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盛夏,我作为广西师范大学“金绣前程”实践团队的一员,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展开为期3天的实践调研。此次调研活动围绕瑶绣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创新展开,依次前往瑶族农贸市场,瑶族世家工坊,瑶族博物馆,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与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凤凰织绣工坊,在一针一线的触摸中探寻瑶绣的传承现状,在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中求索创新之道。
初到金秀,我与团队成员准备好采访稿,并预先演练采访场景,努力缓解采访前的紧张。考虑到我们到达时间已是下午,第一站我们决定前往相对较近的瑶族农贸市场进行调研。前往目的地的道路上,瑶族独特的风景尽收眼底,那些曾经停留在网络上的画面,如今也逐渐清晰了起来。走进瑶族农贸市场,整个二楼遍布瑶绣织绣的商店。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店铺商家,了解到商户会与当地学校合作,传授非遗瑶绣技艺,让非遗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在走访商户的过程中,我们来到瑶服世家工坊。工坊中整齐摆放着各式各样色彩鲜明的纯手工织绣的瑶族传统服饰,吸引着团队成员的注意。团队成员询问庞伊蔓老师对于瑶绣与盲盒相结合的看法,她建议可采用“核心纹样+现代解构”的模式,保留具有瑶族特色的大纹饰图案,在配色和应用场景上贴近潮流。让瑶族在进行现代化创新的过程中,仍保留传统文化内涵。
走进瑶族博物馆,那些陈列在恒温展柜里的瑶绣服饰让我们在调研前整理的文字资料变得鲜活。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费孝通先生的专题展区,该展览以费孝通先生的大瑶山情怀为主线,以五上瑶山的动人故事为重点,凸显费孝通先生与大瑶山人民的真挚感情和对大瑶山作出的巨大贡献。费孝通先生与妻子王同惠在金秀经历了2个多月艰辛而充实的调查之后,两人在一次转场中迷路,费孝通失足跌入陷阱,王同惠在独自求援途中不幸遇难,留下一段令人叹息的瑶山悲歌。这份沉甸甸的学术坚守,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调研的意义:不仅是记录技艺,更是延续对文化的敬畏与求索。
在瑶凤凰手工工坊中,我们见到了自治区级非遗瑶绣传承人赵凤香老师。在赵老师的工坊中,分别展示着自己纯手工缝制的坳瑶、山子瑶、花篮瑶、茶山瑶、盘瑶的传统服饰。当她展示新创的树状纹样时,眼里闪烁的光让我忽然懂得:传统不是守旧,而是像奶奶手中的针线,既要锚定根脉,又要编织新意。
此次金秀瑶族织绣的调研之旅圆满结束,坐在回去的大巴上,我们整理着收集到的访谈录音与调研照片。从农贸市场的市井传承到工坊里的新旧碰撞,从博物馆的历史回响到传承人眼中的坚守与期盼,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瑶绣的针脚,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生活中的生命力。作为青年学子,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记录与调研,更要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未来,我愿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瑶绣这样的千年技艺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新生,让更多人看见针线里的瑶绣内涵。(通讯员 孙瀚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瀚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