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万家灯火——这群大学生把气象防灾减灾课堂搬进社区

发布时间:2025-08-04 10: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子诚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一群大学生的身影活跃在街头巷尾。他们手持气象科普手册,走进临街店铺、社区广场、公益课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力量。近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风云绘地,科普领航”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科学识灾·智慧防灾”为主题,深入多地社区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实践活动,为公众送上了一份“安全指南”。

多元形式全覆盖,科普知识“零距离”

本次实践以“精准化传播”为核心,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科普方案。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李腾洲用方言耐心讲解沙尘暴、高温等灾害的应对技巧。老人们认真记录要点,直呼“学到真本事”!而在体育馆面向年轻人的讲座中,他则聚焦预警信号解读与应急技能,现场演示如何快速识别暴雨红色预警标志。这种“因材施教”的策略,让不同年龄段居民都能掌握实用防灾知识。

团队成员李腾洲面向老年人和青年人进行科普宣传

面向青少年群体,实践团更注重趣味性与互动性。在甘肃崇信县西街社区的公益课堂上,团队成员李佳悦以“趣味故事+模拟演练”的形式,带领孩子们学习暴雨自救口诀;杨佳兴则化身暑期课堂的“气象小老师”,他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雷电像‘天空放电’”等生活化比喻,孩子们争相提问“下雨时为什么不能站在树下?”他的耐心解答让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扎根童心。成启林则设计了“动画视频+趣味问答”的科普方案。在社区活动中,他以台风、暴雨等灾害为例,结合动画讲解了气象知识的重要性。孩子们热情参与互动,纷纷表示“原来打雷时不能玩手机!”活动结束后,多位家长主动索要宣传手册,形成了“一人受教、全家受益”的辐射效应。

团队成员正在面向青少年开展气象科普小课堂

专业赋能接地气,筑牢社区“安全网”

实践团不仅在科普活动中传递专业知识,更在生活中推动气象服务融入日常。在甘肃省兰州市某社区,实践团成员高羽江结合本地沙尘暴频发的特点,向居民分发《气象灾害应急手册》并现场讲解预警信号识别技巧。“手册里的本地化案例特别实用!”社区工作人员反馈,邻里间已形成“沙尘暴前互相提醒收衣服”的互助习惯。

团队成员高羽江正在分发《气象灾害应急手册》

团队成员范泓君走进临街店铺,联合店主张贴气象维权手册,倡导“遇恶劣天气延迟营业”;在合肥某社区,王子诚与工作人员合作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他向居民讲解了暴雨、台风、高温等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发生规律以及应对方法,指导居民绘制家庭应急疏散路线图。朱金枝则通过模拟演练,让居民直观体验暴雨内涝时的逃生技巧。这些举措让气象防灾从“纸上理论”变为“行动指南”。

团队成员走进临街店铺和社区,张贴气象维权手册和防灾减灾宣传单

青春接力传星火,社会责任入人心

从黄土高原到塞北草原,从江淮水乡到西北戈壁,这群大学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青春传递温暖。这场由青年学子主导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气象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更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硬核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专业知识遇见社区需求,当青年热情对接民生关切,便能凝聚起全民气象防灾减灾的强大合力,为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此次实践活动累计发放手册500余份,覆盖居民超2000人次,正如指导老师郑爽所言:“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社会需求,用专业回应民生关切,这正是新时代大气学子的责任担当。”

团队合照

据悉,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近年来持续探索气象科普社会服务,此次实践正是其“气象+科普”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团队成员王子诚在总结中说:“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有趣的科普方式,与更多伙伴携手,让气象防灾减灾成为守护万家灯火的坚实盾牌。”


撰文|“风云绘地,科普领航”暑期社会实践团

图片|“风云绘地,科普领航”暑期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子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