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刘沣玮、苏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延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华阴老腔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粗犷豪放的唱腔、原生态的表演形式,承载着关中地区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间智慧。然而,在现代文化冲击下,这一古老艺术正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受众断层、市场化乏力等严峻挑战。为系统梳理华阴老腔的存续现状、挖掘其活态传承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戏韵新声”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戏曲文化生态调查与创新活化"为核心,开展此次深度调研。
图为实践团成员访谈华阴老腔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老师
2025年7月17日,团队赴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双泉村开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在田野调查中,张老师系统性地介绍了华阴老腔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当代传承现状,特别就传统曲牌保护、传承人培养机制、市场化发展路径等核心议题进行了专业阐释。还为实践团成员展示了老腔艺人们巡演的照片和视频,讲解演出中的趣闻轶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华阴老腔表演
访谈结束后,六位老师表演了《华阴老腔一声喊》《将令一声震山川》等代表性剧目,其独特的"拉坡调"唱腔、铿锵有力的锣鼓伴奏以及原生态的表演形式,生动展现了这一古老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月琴、板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并尝试学习了基本的唱腔技法。通过沉浸式参与,团队深入理解了华阴老腔"一人主唱、众人帮腔"的表演范式及其蕴含的关中文化基因。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体验月琴等乐器
调研让实践团深切体会到华阴老腔在西北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境,同时也洞察到线上互联网平台为戏曲传承带来的全新机遇。戏曲行业从业者与爱好者的见解和提议,进一步筑牢了实践团投身华阴老腔传承的坚定信念。展望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耕,助力华阴老腔文化迈向更广阔的舞台,实现更具活力的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老师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