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柯虹)“快看!那是社区的智能快递柜,取件扫码就行!”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山河记忆 赤心逐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刚走进武宁县武安锦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10岁的小宇就拉着队员们的手往前跑。这场以“记录安置区新貌”为主题的走访,让实践团队在居民的笑脸里、社区的烟火气中,读懂了“易地搬迁”四个字背后,是怎样一幅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民生画卷。
▲图为团队成员在武安锦城安置区走访居民。 刘子成 供图
破“堡垒”:从“望山兴叹”到“抬脚进门”
“以前在山坳里,漏雨的土房住了40多年,去镇上买袋盐要走两小时山路,汛期还得担心房子被冲垮。”68岁的张奶奶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低矮的土房挤在山坡上,屋檐下堆着柴火和农具。她的老家在武宁深山区,世代被高山阻隔,“做梦都想挪个窝,可山太高、湖太宽,哪那么容易?”
在社区服务中心展厅的地图上,红色箭头清晰标注着12个迁出乡镇的位置——不是被海拔800米的高山环抱,就是被鄱阳湖支流隔断。武宁县委书记在访谈视频里说:“这些地方是脱贫攻坚的顽固‘堡垒’。不搬,永远难脱贫。”如今,张奶奶的的新家在15楼,推开窗能看见工业园区的厂房,下楼5分钟就是超市,“搬出来,不只是换个地方住,是换了种活法。以前做梦都想不到,做饭不用烧柴,拧开水龙头就有热水可以洗澡,连厕所都在屋里,下雨再也不用盆盆罐罐接水了。”
稳“脚跟”:从“靠天吃饭”到“家门口就业”
“哒哒哒……”安置区的扶贫车间里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35岁的王芳正赶制一批服装,脚边的筐里已堆起半尺高的成品。“以前在村里种地,一年忙到头剩不下钱,现在在车间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还能照顾上学的孩子。”她的手指在布料间翻飞,脸上的笑容比缝纫机的线还密。
▲图为团队成员在武安锦城安置区门前的合影。 刘子成 供图
车间外面,“家门口就业”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招聘展架前不少人在驻足观看,岗位从缝纫工、包装工到电工、保洁员,月薪大多在3000元以上。“我们把安置区建在工业园区旁,就是要让乡亲们‘楼上居住,楼下上班’。”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就业地图”,从安置区到最近的工厂不过800米,最远的也能步行20分钟到达。“社区免费开技能课,学完考个证,就能从只会种地的农民‘转型’成为能操作机器的工人。”
育“希望”:从“深山课堂”到“快乐天地”
“老师,这道题我会做!”在社区的“四点半学校”里,10岁的琪琪举着作业本跑过来,她的老家在被大湖阻断的孤岛村,以前上学要坐40分钟摆渡船。现在,她在安置区周边的学校上学,每天放学后都来这里写作业,写完就去隔壁的“儿童快乐天地”玩积木。
青少年活动中心里更热闹:实践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画“我的新家”,琪琪在安置区的楼宇间画上了滑梯和秋千,天空飘着彩色的气球,最顶端画着一面五星红旗,旁边写着:“这里是我的家,是国家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国家。”
“最明显的是孩子们的眼神。”社区支教老师说,“刚搬来时,好多孩子不敢说话,现在敢上台演讲、敢参加县里的才艺比赛,整个人都亮了。”
实践团队离开时,安置区的广场舞已经开始了。张奶奶站在前排,跟着音乐扭动,孩子们在旁边追逐打闹。孩子们的笑声、街边小贩的叫卖声、老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蓬勃的歌。队员们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组数据:3726户1490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45户2149人、配套公共服务18项、就业率89.4%……
“以前总在报告里看‘易地扶贫搬迁成效’,今天才明白,‘易地搬迁’不是简单的‘挪窝’,成效不在报表里,在村民们不再磨破的肩膀上,在孩子们敢想敢说的眼睛里。”团队成员赵颗科感慨道。(记者 刘子成 通讯员 柯虹 刘浩维 陈缘)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柯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