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学子探访汉绣艺社,探索非遗传承与商业化路径
汉绣,这项承载着荆楚大地千年文脉的传统工艺,自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便在时代浪潮中探寻着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它正逐步走出展柜,融入服饰、文创、家居等生活场景,展现出非遗技艺的市场潜力。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的出台,为传统工艺“活态传承、融入生活”指明了方向。2025年盛夏,江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意与探索创新路径的热忱,走进武汉汉绣艺社,以商科学子的独特视角,开启了一场关于汉绣传承与价值转化的实地探访。
双面藏巧思:指尖技艺里的传承密码
“大家看这幅《福禄满堂》,正面是鲜亮橙黄的葫芦,翻转过来,藤蔓竟化作深绿剪影。”沈昌慧老师的指尖轻捏绣绷边缘,一幅巴掌大的圆形绣品在灯光下流转着奇妙光泽。实践队员们凑近细观,才发现同一块素白真丝缎面上,正反两面的丝线走向截然不同,却共同构成完整画面——这便是双面异色绣技术。
沈老师手持银针演示起核心针法:“这‘反抢针’要从布底走线,针脚藏在图案缝隙里,正面瞧不见半点痕迹。”她手腕轻转,银线如游鱼穿水。队员们注意到,绣品中每一片葫芦的配色都暗藏讲究,“浅橙、明黄、赭石三色渐变,得用‘色线掺针’技法,一根线里拧进三种色丝,才能绣出葫芦沐雨的层次感。”沈老师的讲解让商科专业的同学心生感慨:“这技艺复杂度,本身就是不可复制的商业壁垒。”
图为双面异色汉绣作品(王悦摄)
丝线绘新境:传统纹样的当代表达
在工作室另一侧的展示区,实践队员们发现了汉绣的“另一面”:一幅《星空》绣品用渐变蓝丝线绣出银河漩涡,跳出了传统花鸟题材;而《武汉印象》系列中,楚凤的火焰尾羽与黄鹤楼的飞檐巧妙衔接,凤首回望处,长江大桥的钢索化作飘逸的丝线——传统与现代在此达成奇妙共鸣。
更令人惊喜的是,绣着楚凤纹样的帆布包、绣着荷花的书签、甚至手机壳上的迷你汉绣贴片。“现在已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汉绣绣品,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物件。”沈老师拿起一个小绣扇道。
图为沈昌慧老师介绍汉绣作品(李睿希摄)
纹样述渊源:从楚地文脉到当代融合
“汉绣的根,扎在楚文化的土壤里。”沈老师向时间对成员们讲述汉绣纹样图谱。“你看这战国时期的‘蟠螭纹’,到了汉代演变成‘云气纹’,唐代又加入宝相花元素。”图谱中,楚凤的形象变迁尤为醒目:早期凤首似鹰,后期逐渐柔化,却始终保留着昂扬向上的动态。在当代创新作品中,这些传统元素被赋予新的表达。沈老师强调,“要像楚凤衔来黄鹤楼那样,让传统与现代对话。”
队员们就此展开讨论:楚文化的“浪漫瑰丽”与武汉的“江湖气”,恰好能构成汉绣的品牌基因。“就像苏绣温婉,湘绣细腻,汉绣可以强化楚韵。”商学院的同学在笔记中写下:“用纹样讲好武汉故事,降低消费者认知成本。”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汉绣传承人沈昌慧老师(李睿希摄)
守艺传薪火:匠人精神与时代共鸣
汉绣艺社的展架上陈列着熊猫、翠竹、荷花、小白猫等各类汉绣作品,还有绣花鞋与绣扇等精巧之作,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在丝线中交融,展现出汉绣艺术的丰富表达。
在和实践队成员的对话中,沈昌慧老师介绍到自己出身绣艺世家,致力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融合,推动汉绣走向更多元的应用场景。她说:“刺绣是修行,既修手艺,也修心性。”在她的讲解与示范中,实践队成员们看见非遗如何在坚守中焕新、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与汉绣传承人沈昌慧老师合影留念
针起如风,绣出中华万象
随着实践活动的结束,实践队带着对汉绣更深的理解走出了艺社的大门。成员们亲眼见到了匠人如何用一双手、一根针,把一幅图、一段文化慢慢绣出来。沈老师的话语和她的每一次示范,都让成员们意识到:传承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耐心的重复和认真的坚持。
非遗并不遥远,它可以出现在课堂里、展馆中,也可以藏在一块布、一段丝线之间。只要有人愿意了解、有人愿意学习,它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印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