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李双利)7月19日至21日,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汇聚知行微光,共汇沃土新卷”六汪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奔赴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围绕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展开调研。7月20日上午,团队前往祝兹陶瓷工坊调研,并认识了一位祝兹汉文化和陶瓷文化的非遗传承人——陈绪彬老师。
图一 陈绪彬老师个人照
“一抔陶土,在六汪镇的岁月里揉捏、煅烧,就成了连接过去与当下、文化与产业的桥梁。”初见陈绪彬老师,他正专注端详刚出窑的祝兹古陶,那股子对陶艺的痴迷,一下把成员们拉进祝兹文化的世界。
图二 陈老师对团队成员进行有关历史文化的讲解
作为祝兹汉文化和陶瓷文化的非遗传承人,陈老师谈起古陶眼睛发亮:“祝兹古陶打西汉就有了,胎体厚薄、造型线条,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为让更多人摸到这份传承,他建起陶瓷工坊和文化展览馆,带游客亲手做陶。就像人民日报报道里写的,游客捧着自己做的陶罐笑开颜,这文化,就这么活在当下了。他团队的“祝兹文化陶瓷设计”拿了印迹乡村大赛二等奖,“祝兹汉甗礼盒”入选“山东手造”,老手艺碰上新创意,开出花来。
图三 祝兹陶瓷工坊及相关陶瓷照片
图四 祝兹陶瓷工坊获奖相关证书
可陈老师的“野心”不止于文化。在农业上,他带着村民搞麦稻“两收”,六汪镇的土地里,夏收麦、冬种稻,把产量和收益都翻了倍。生态农业观光园里,游客踩泥巴、摘果蔬,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的单调,成了能玩能赚的活招牌。
图五 旱稻文化种植照
陈绪彬以文化为桥、农业为基,拓展工业等产业维度。围绕祝兹文化,打造文创产品、建设文化小院,开发陶艺研学、民俗体验等项目,激活乡村产业活力。公司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村民就业有了更多选择,从土地劳作到陶艺工坊、农业观光岗位,收入渠道拓宽。他还获评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大代表等身份,以 “头雁” 姿态,汇聚资源,推动文农旅融合,让六汪镇龙庵村在乡村振兴浪潮中,逐步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蜕变,为乡村振兴提供 “祝兹样本” 。
告别时,陈老师又去查看新一批陶坯,阳光洒在他和陶器上,突然懂了:这乡土的振兴梦,就藏在这一抔陶土、一亩良田、一次相逢里,有人执着守护、创新开拓,乡村就永远有盼头。
图六 “汇聚知行微光,共汇沃土新卷”服务队与陈老师在祝兹陶瓷工坊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纹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