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非遗魅力,助乡村振兴——阜阳师范大学“竹生陶韵艺脉社”青年大学生团队赴界首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4 12: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雪怡   阅读 30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6月29日至7月1日,阜阳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竹生陶韵艺脉社深入阜阳市界首市,围绕“釉彩生辉,竹编千载”主题,开展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调研之旅。

探访彩陶古韵,触摸千年匠心。

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团队首站抵达界首彩陶博物馆。一踏入博物馆,成员们沉浸于古朴陶罐、别致陶塑等精美展品之间。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凝固了时光,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成员们驻足观赏,不时发出由衷的惊叹。

讲解员李婉茹用生动的语言细致讲述了彩陶的历史渊源、独特工艺与艺术特色。实践团队了解到,界首彩陶选用本地特有的黄胶泥,历经选料、制坯等十余道繁复工序,方能成就其色彩斑斓的艺术魅力。“鱼盆圆又圆,出在沙河南,有人买了去,富贵万万年。”这首在界首流传已久的民谣,经由讲解员李婉茹之口道出,成为对界首彩陶珍贵特性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团队成员对界首彩陶博物馆讲解员李婉茹进行采访

带着对彩陶价值与内涵的新认知,团队成员探访了界首陶艺世家的非遗传承人卢莉华。在充满陶土气息的工坊中,她为实践队员讲述了她与彩陶的生命联结。

谈到与彩陶非遗技艺的结缘,她说:“出身彩陶世家,从小家中姊妹几个都喜欢彩陶技艺,六七岁父亲就教一些简单的刻画,就这样开始一直学习。” 这份自幼浸润的热爱,让她对技艺传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不能断代,有喜欢的都要教,而且要尽力地教!”实践队员也在她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基础制作环节,在实操中感悟到匠人匠心之不易,更深切认识到要保护好、传承好非遗。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卢莉华进行座谈

走进竹编之乡,对话非遗传承。

在以竹编闻名的界首市大黄镇筛子李村,团队成员循着淡淡竹香,感受竹编这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步入竹编艺术馆,宛如进入一个由经纬线编织的奇妙世界。柔和灯光下,传统竹篮、竹筐等规整器具与现代竹编雕塑、灯具、摆件等创新作品交相辉映,展现出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活力。

实践团队与筛子李村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他介绍,筛子李村拥有数百年竹编历史,竹编曾是村民主要生计。然而,工业化冲击导致年轻劳动力外流,技艺传承面临断代危机。近年来,村委积极探寻振兴之路: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鼓励老艺人开设工坊传艺;另一方面借力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竹编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图为团队成员在阜阳市界首市竹编艺术馆合影  

深度调研献策,智解传承密码。

除实地探访与交流访谈外,团队还扎实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了界首彩陶和竹编技艺的传承现状、市场需求及面临困境。团队进行深入调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精心设计了包含基础信息、消费偏好、传承认知等维度的调查问卷,在博物馆参观者、工坊访客和当地居民中发放问卷,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扩大调研范围,确保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调研发现,两项非遗虽具独特艺术与文化价值,但仍普遍存在年轻传承人匮乏、市场推广受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团队成员积极结合经济学专业视角,探讨解决方案。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实践团队提出了依托界首市彩陶博物馆等现有的体验坊,升级打造沉浸式体验区、开展相关非遗特色课程、打造文创产品系列等建议,力求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化振兴贡献青年智慧。

▲图为游客填写团队成员发放的问卷现场 

从品彩陶古韵到体验制陶,从赏竹编之美到与传承人交流,团队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队员深悟传承意义,正如非遗传承人卢莉华所言 “非遗要传承好,不能断代”,团队将以青春之力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使彩陶与竹编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持久的光彩与活力。(撰稿:张雪怡 郭奕娇 秦伟  图片:丁雨婷 黄安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雪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