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常红盈) 6月27日至7月9日,阜阳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这泼天的富贵轮不到我”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王文雯的带领下,走进阜阳市多家体彩销售网点,开展为期13天的“非理性购彩心理研究”暑期实践活动。该团队由8名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组成,实践中,他们综合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沉浸式体验三种方式:与购彩者面对面交流,了解其购彩动机与心理变化;发放针对性问卷,收集量化数据;亲身观察销售场景,记录购彩行为细节。通过多维度调研,团队深入洞察非理性购彩现象的成因与表现,致力于探索科学有效的干预路径,为推动责任彩票建设注入青春力量,用专业实践诠释青年担当。
实践团队系统走访阜阳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及67家体彩销售网点。在体彩中心,责任彩票部相关人员向队员详细介绍了责任彩票建设的政策框架与监管难点,如非理性行为的界定标准、有效干预手段的局限性等。在销售网点,店主向访谈者坦言经营中的现实挑战:“部分购彩者存在透支消费甚至借贷购彩行为,‘沉没成本效应’导致未中奖者持续加大投入,劝阻时缺乏专业技巧支撑。”对于如何有效劝阻过度购彩者,店主们也面临着技巧与心理上的双重挑战。鲜活的案例深深触动了团队成员,让他们直观感受到非理性购彩行为对个人和家庭可能造成的现实伤害。队员在调研时同步观察到:当前公益宣传存在传播痛点——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接触过“理性购彩标语”,但仅很少一部分能回忆起具体内容。警示性话语引发抵触,传统海报、手册等形式触达率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团队成员开启研讨会,探讨可实行的解决方案。
图为队员访谈体彩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政策执行状况。王文雯 供图
为获取精准数据,团队借助专业问卷工具覆盖1041名不同年龄、职业的购彩者。问卷设计融合心理学专业维度,通过“赌徒谬误”“热手效应”等量表,量化分析非理性购彩背后的认知偏差。团队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过程中发现,阜阳体育彩票购彩者主要集中在20-50岁群体,其中30-41岁群体占比最高,这说明阜阳市体育彩票彩民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们在颍州市调研时还发现,部分购彩者在填写问卷时会刻意减少实际投注金额,反映社会赞许性偏差对数据的潜在影响,这为后续精确分析数据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图为非理性购彩问卷收集现场。王文雯 供图
图为非理性购彩问卷数据收集状况一览图。王文雯 供图
在开展的“一日体彩店主”体验活动中,队员们分组进驻销售网点全程参与运营。在接待顾客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杜思宇亲历劝阻实例:“当遇到持续追加投注的购彩者,生硬说教适得其反,运用共情技巧引导其自我觉察消费行为才可能触发动摇点。”这种沉浸式实践让队员深刻体认到心理学方法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同班队员宁霜霜表示:”在体验高峰期结账时,更深刻体会到店主在忙碌中难以及时识别非理性购彩行为的现实压力。”实践结束后复盘会上,王文雯老师提出延伸思考:“能否开发AI劝导模块?比如在销售终端植入语音识别系统,当检测到“借钱”“翻本”等关键词时,自动触发劝导语音,缓解店主劝导负担。”这一设想引发团队对“人机协同”干预模式的讨论。
图为队员体验体彩店店主工作场景。王文雯 供图
基于二十余万字访谈及千份问卷,团队正撰写调研报告并开发“理性购彩干预指南”,其中包含“四步干预法”:识别预警行为、建立共情连接、引导成本审视、提供替代方案。更具创新性的是,团队提议开发轻量化微信小程序“彩智护”,设想集成“投注冷静器”、“心理自评量表”及“替代活动地图”。目前中心正与团队协商试点方案推广指南,并评估小程序开发可行性。随着社区理性购彩讲座与心理支持热线的筹备,团队成员正以专业智慧守护消费理性,让青春力量在责任彩票建设中绽放科学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常红盈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