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费文倩 刘乐天 顾涵羽 )七月初,阜阳师范大学 “竹韵流芳,乡村振兴” 非遗竹编守护先锋队奔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于 7 月 1 日 - 7 月 15 日开展为期 15 天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红色精神为指引,紧扣传播竹编非遗文化主题,深入乡村大地,通过公益讲座、实操教学等形式,让古老竹编技艺在乡土绽放新活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团队深入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走访乡域内村落、文化站及老年活动中心,通过与村干部座谈、和孤寡老人拉家常、同留守儿童互动等方式开展调研。调研发现,当地竹编历史悠久,曾是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技艺,但随着时代变迁,这门古老手艺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留守儿童对其知之甚少,孤寡老人虽有模糊记忆却鲜少提及。基于这一现状,团队锚定 “唤醒记忆、培育新生” 目标,决定以公益讲座普及竹编历史与工艺,以实操教学手把手传授技艺,让沉睡的乡土竹编文化重新 “活” 起来,既为老人重拾过往记忆搭建平台,也为孩子打开了解非遗的窗口
▲图1为“竹韵流芳,乡村振兴” 非遗竹编守护先锋队奔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
实践队开设竹编公益讲座,《竹编的前世今生》带大家追溯竹编从古代生活器具到现代非遗文化的演变历程,讲述竹编在肥东县当地的历史故事;《细丝工艺解密》详细拆解选竹、剖丝、晾晒等步骤,用生动案例讲解细丝工艺的精妙之处;《竹编与生活》展现竹编在日常收纳、装饰等方面的实用价值,让群众深入了解竹编的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
▲图2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竹编的知识
《简易竹扇编织》中,孩子们好奇地拿起纤细竹条,跟着队员学习基础编织手法,时而因竹条错位而皱眉,时而因编出一段纹样而露出笑容;老人们则凭借模糊的记忆尝试操作,手指虽不如年轻时灵活,却在穿、绕、压的动作中渐渐找回熟悉感,还不时对身边的孩子说“慢点儿,竹条要拉紧才结实”。《竹编小挂件制作》里,大家发挥创意,有的孩子给竹编挂件涂上鲜艳色彩,有的老人在边缘加编出传统吉祥纹样,一老一小默契配合,让普通的竹条变成了一件件充满温度的作品。
▲图3、4为团队成员教小朋友如何制作竹编
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展示,老人们看着手中的竹编物件,眼中泛起对过往生活的怀念。这些亲手编织的竹编手工艺品,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成为连接 (代际)的纽带,让古老的竹编技艺在互动中真正“活”起来,为乡土文化传承种下新的种子。
▲图4为小朋友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作品
参与这次“三下乡”非遗竹编实践活动,于组员而言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当深入乡村调研,看到竹编这一古老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渐趋落寞,组员们心中满是惋惜与不甘。在公益讲座和实操教学时,老人们重拾记忆时眼中闪烁的光,孩子们初次接触时好奇又专注的模样,都让组员们深刻感受到传承非遗文化的迫切与价值。
亲手指导老少编织,见证一件件竹编作品诞生,组员们愈发坚信,只要用心浇灌,古老技艺便能在乡土重新扎根生长。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组员们的实践能力,更让大家肩负起传承非遗的使命。未来,组员们愿继续奔走在乡村,让非遗竹编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费文倩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