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校园里的教育回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忠情下乡助三农,青春闪耀照基层”青年大学生团队助力基层乡村教育

发布时间:2025-07-18 22: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婧雯 谭文静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7月18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忠情下乡助三农,青春闪耀照基层”社会服务践行团踏入忠县拔山初级中学校。暑假的校园虽褪去了往日的喧闹,却以另一种方式向团队成员展现了乡村教育的真实图景。在这里,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教育与乡土的羁绊,让成员们对乡村教育的价值与使命有了更深沉的感悟。

社会服务践行团踏入忠县拔山初级中学参观

教育的温度,藏在对成长的包容与支撑里。教学楼的黑板上,放假前留下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板书被雨水洇得模糊,旁边“中考加油”的红色标语却依旧醒目——这既是升学压力的直白呈现,也是对少年奋斗的无声见证。课桌上的错题本里,不同颜色的批注记录着对知识的攻克,页脚的笑脸涂鸦则透着少年的生机。这些细节让团队成员明白,乡村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从不回避现实的挑战,且始终为孩子们保留着个性生长的空间。它不追求完美的 “标准答案”,而是教会孩子们在压力中坚守韧性,在困境中寻找突破——这种对成长本质的尊重,远比单纯的分数更有价值。

教育的根基,系于与乡土的深度联结中。公告栏里泛黄的升学榜单上,重点高中与职业院校的名字同样鲜红,没有孰高孰低的标注;最下方“走出大山,不忘来路”的标语旁,少年们捧着稻穗的照片和课堂解题的身影形成奇妙呼应。这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拔山初级中学的教育从不是让孩子“逃离乡土”,而是引导他们“扎根乡土”。在劳动实践课的剪影里,学生们在校园旁的田垄劳作、在校园墙体上绘画,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 “知识要落地” 的教育理念。乡村教育的独特性,正在于它让书本知识与田间地里头的实践产生共鸣,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土地上理解“学以致用”的真谛。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是这种与乡土的紧密联结。

教育的远方,始于对“归途”的清晰认知里。图书馆的书架上,《袁隆平传》磨圆的书脊、《重庆乡村振兴案例集》里夹着的树叶书签,无声诉说着这里的阅读与乡土的关联。一张压在书桌下的纸条更令人触动:“想考农科院,回来种出最甜的柑橘”——稚嫩的字迹里,藏着少年人对家乡的牵挂与责任。这让团队成员领悟到,乡村教育最动人的成果,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 “反哺” 的种子。它教会孩子们:远行的方向可以有千万种,但心中不能没有故土;理想的高度可以无限延伸,但脚下不能脱离根基。这种对“归途”的培育,让乡村的未来有了可持续的传承力量。

团队成员参观教室走廊的文化墙

教育的坚守,显于对本质的专注与务实里。门房黑板“暑假维修:更换教室纱窗,检修食堂电路”的记录,没有豪言壮语,却透着最实在的担当。这所学校或许没有华丽的设施,却把每一分资源都用在守护教育的核心功能上:为孩子们挡住蚊虫,让食堂灯火长明,在有限条件里筑牢成长的基石。这种不骛虚声、聚焦本质的坚守,恰恰是乡村教育最该被看见的品质——它用行动证明,教育的价值从不取决于硬件的优劣,而在于是否能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成长机会,是否能让知识真正服务于生命的成长。

团队成员参观操场的校园文化墙

此次走访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教育不是城市教育“简化版”,而是扎根乡土、独具价值的“在地版”。它以乡土为课堂,让知识有了实践的土壤;以家乡为坐标,让理想有了传承的温度;以坚守为底色,让成长有了坚实的支撑。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底气——因为乡村的未来,终究要靠那些既懂知识又爱乡土的年轻人书写,而培育这样的年轻人,正是拔山初级中学这样的乡村学校,交给时代的答卷。

(通讯员 谭文静 张婧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婧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