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师生探访锦绣村 桑蚕业托起老人“银发增收梦”

发布时间:2025-07-19 00: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金慧 王垚 宋慧婷 周筠迦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杨金慧、王垚)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桑蚕振兴,川南未央”社会实践团队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蔡彪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中国蚕桑之乡”——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底洞镇锦绣村。作为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这里桑树连片成荫,蚕室内蚕儿啃食桑叶的“沙沙”声此起彼伏。桑蚕业不仅是村里的特色产业,更是一群老人的“饭碗”与“念想”。实践团队对话村党总支副书记孙希柱和农户熊中贵,听他们讲述桑蚕业如何让乡村留住人、让老人有奔头。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访谈对象家中

孙希柱(锦绣村党总支副书记):“让老人守着家,就能挣到钱”

初见孙希柱时,他刚从蚕房忙完回来,袖口还沾着些许桑叶的清香。“我们村养蚕的,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他笑着说,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59岁的年纪,母亲80多岁,爱人57岁,子女在外工作,家里的主要收入全靠桑蚕。

“除了村务工作,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桑园蚕房里打转。”孙希柱算起了“养蚕账”:今年从4月下旬到10月,要养12批次蚕,每批15天左右,一批次能养2.5到3张蚕种,一年下来就是30来张。“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有十来万收入,足够一家人开销了。”

▲图为团队成员对锦绣村党总支副书记进行深度访谈

他坦言,桑蚕业最“贴心”的地方,就是比较适合老人干。“我们桑园地离公路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三轮车,摘完桑叶一装,几分钟就运回家,不累人。”在他看来,桑蚕业不仅是家庭收入的“顶梁柱”,更是让老年人有事做、能赚钱的“稳压器”。不用背井离乡,不用干重体力活,老人们守着家门口的土地,就能有稳定收入。

谈及村里的产业变迁,孙希柱感慨道:“早年间就是零星养点,1999年才开始规模化发展。那时候大家看到养蚕能赚钱,都跟着干,一步步做起来了。”如今,村里桑叶品种不断优化,强桑1号、农桑14号、育71-1等品种各有优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还常来做技术培训,“什么时候喂蚕、怎么控温、蚕粪怎么发酵还田当肥料,都有人指导”。蚕粪成了桑园的“营养餐”,桑枝能栽培食用菌,就连蚕沙都能做成养生枕——这些“变废为宝”的细节,让产业链更环保,也让老人们的劳动更有价值。

去年,村里桑蚕年收入超1200万,今年预估能破1500万,“人均单项增收五千元以上,这里面,老人们的贡献可不小。”

▲图为团队成员记录访谈内容

熊中贵(桑蚕农户):“养了30多年蚕,它就是我们老两口的‘养老金’

在蚕桑农户熊中贵的蚕房里,这份“稳稳的幸福”同样真切。快70岁的他,和老伴的全部收入都来自桑蚕养殖,“一年养12批次,净利润能有7-8万,足够我们老两口生活,还能攒下点。”

熊中贵说,自己养了30多年蚕,见证了村里桑蚕业的变迁。问到为什么坚持养蚕,老人笑得朴实:“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守着蚕房挺好。每天看看蚕儿长大,摘摘桑叶,日子充实,钱也来得踏实。”他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一直养下去,“这蚕啊,就是我们老两口的‘养老金’。”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蚕农,进行采访

银丝牵起振兴路:桑蚕业的“多重温暖”

在锦绣村,桑蚕产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增收。它为留守老人提供了“用武之地”,让闲置土地焕发活力,桑叶、桑枝、蚕粪的循环利用织就了绿色产业链。桑园里的谈笑声和蚕室的“沙沙”声,成为村庄活力的注脚。

孙希柱表示:“桑蚕业不仅养活了人,更留住了人。只要老人们有活干、有收入,村子就有生气,乡村振兴就有底气。”调研显示,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增收问题,为乡村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桑蚕产业正以其特有的方式,托举着锦绣村老人的晚年,也支撑着乡村的未来。

▲图为蚕农采摘桑叶,为蚕宝宝准备新鲜的食物

撰文 | 杨金慧 王垚 宋慧婷 周筠迦

图片 | 李伊茜 邹锡科 万天睿

一审 | 刘沁铃

二审 | 陈馨颖

三审 | 张欣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金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