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调研篇 | 矮仔肠里藏妙味,深入调研探本源

发布时间:2025-07-19 00: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郑健然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郑健然、彭锦柔)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延续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探寻非遗美食的独特魅力,挖掘其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广东培正学院“蒲公英”筑梦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17日与东莞市高埗镇矮仔肠传承人吕衬婵开展了一场线上调研访谈,双方围绕技艺活化、品牌推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为调研组成员和指导老师正在与传承人进行线上访谈

矮仔肠简介:探寻传统腊肠的独特印记

矮仔肠起源于清末年间,由东莞高埗人吕佳,又称“矮仔佳”所创。他原以卖猪肉为生,腊月兼卖腊肠。由于他个子矮小,上街叫卖时,担挑上的的腊肠容易拖到地上,沾上泥沙。他的妻子李氏便提议把腊肠做成短粗形状,以解決吕佳个子矮小,担挑腊肠叫卖不方便的问题。就是这简单的变化,不仅成就了其短胖圆润的独特外观特点,而且形成了东莞独有的腊肠风味。

图为正在制作矮仔肠

匠艺流芳:揭秘矮仔肠古法技艺的鲜明特色

各地腊味因地域水土、气候条件及民俗习惯的差异,风味与特色各不相同。而矮仔肠之所以能从一众腊肠中脱颖而出,核心奥秘就在于其在形制上的创新突破、对选材的严苛标准以及对工艺的坚守传承。

它的短圆外形是经历史改进的智慧结晶——契合当地亚热带气候,风干生晒时能均匀受光,大小适中的设计既带来一口爆汁的绝佳口感,也让即食体验更受青睐。而这份独特风味的背后,也体现了东莞人厚德务实的特质:从选材时的精挑细选,到八道制作工序的层层把控,传承人婵姐始终坚持手工切肉:“传统的紧致口感,机械替代不了”。正是这份对真材实料的严苛与手工精髓的坚守,让矮仔肠不仅以弹嫩口感和醇厚风味在众多腊味中占据一席之地,更成为承载着东莞人饮食记忆与乡土情怀的符号,凝练成了舌尖上的乡愁。

对话传承人:解读传承中的 “守” 与创新中的 “创”

从家庭式粗放经营到标准化生产,“矮仔祥” 腊味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在本次访谈调研中,“矮仔祥” 负责人分享了品牌发展故事。访谈过程中,谈及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的关系,他、她认为二者可灵活结合,“部分环节用机器提升效率,但核心工艺必须手工”,并以切肉为例进一步说明,“手工能切出大小均匀、口感弹嫩的肉粒,这是机器难做到的”。随后,传承人吕衬婵回溯了品牌发展历程,“1999 到 2007 年,父亲做腊味已有八年,但经营粗放,连产品名和厂名都没有”,2007 年她接手时,腊味厂已呈下坡趋势。于是她从管理入手,推动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筹建新厂房、改良流程。不仅如此,在吕衬婵看来,“要用年轻人视角做事,品牌才能长久”,因此 “矮仔祥” 推出多种新口味,推进工厂智能化,还建了岭南腊味博物馆,预计 8 月初完工。在互联网时代,“矮仔祥” 也早早布局线上,“接手后没多久就开了淘宝店,已经运营了十几年了”,吕衬婵说,近两年他们摸索更多线上渠道,有收获也有不足,“今年下半年计划重组线上运营团队,重新出发”。

图为正在师傅们制作矮仔肠

通过此次调研,队员们深切体会到传统技艺存续的价值。诚如匠人所言:技术革新让传统 “立得住”,文化内核让传统 “活起来”,而年轻一代,正是勾连过去与未来的 “新纽带”。“蒲公英” 筑梦志愿服务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探索,助力百年矮仔肠既留住 “老手艺”,更能续写 “新篇章”。以舌尖非遗为墨,在文化繁荣的长卷上绘就生动的 “时代之笔”。

撰文 | 郑健然、彭锦柔

图片 | 郑健然、彭锦柔

审核 | 谢琳、冉雨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健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