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 | 宾阳炮龙文化里的青春求索记

发布时间:2025-07-19 00: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邹金伶   阅读 91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谢幸妃 邹金伶) 为挖掘国家级非遗宾阳炮龙文化的深厚底蕴,探索青年参与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南宁理工学院 “龙跃炮龙” 调研实践团奔赴南宁市宾阳县南街古巷,寻找非遗炮龙文化传承人邹玉特师傅,开启了一场对国家级非遗 —— 宾阳炮龙节的文化解码之旅。

古巷寻踪:踏响非遗传承序曲

南街古巷作为炮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留存着丰富的民俗记忆。在那里,实践团找到了炮龙文化传承人之一的邹玉特师傅,怀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之心,在邹玉特师傅的带领下漫步古巷,斑驳的墙面、古朴的院落间,仿佛能听见往昔春节期间炮龙飞舞、鞭炮齐鸣的热闹声响。

图为南街古巷中传承人制作的炮龙半成品。谢幸妃 供图

匠心探秘:老物件里的制龙岁月

走到邹玉特师傅家中,实践团成员看到了许多跟炮龙有关的元素。靠里的架子上,码着捆扎整齐的竹篾,有的削得细如发丝,有的弯成圆润的弧度,都是邹师傅亲手挑选、处理的材料;旁边堆着几沓厚实的皮纸和各色矿物颜料,颜料瓶上的标签早已褪色,却仍能看出红、黄、绿的鲜明底色 —— 这些是糊纸、绘彩的 “老伙计”,陪伴他走过了几十年的制龙岁月。

图为邹师傅家中角落摆放的炮龙。李炜茵 供图

文脉传承:听传承人讲炮龙故事

交流中,邹玉特先生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炮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他介绍,炮龙文化始于明清时期,融合了当地民间特色、节庆习俗与手工技艺,每逢正月十一,数十米长的 “炮龙” 会在锣鼓声中穿梭街巷,村民与游客通过燃放鞭炮 “炸龙” 祈福,寓意 “越炸越旺”。“一条炮龙要经过扎架、糊纸、绘彩等数十道工序,龙头的造型、龙身的比例都有讲究,既要有气势,又要灵活耐用。” 邹先生一边展示珍藏的传统龙具,一边讲解其中的门道,让同学们对这项技艺的复杂性有了直观认识。


图为邹玉特师傅给成员们讲述炮龙的制作、历史及传承等。冼雯婷 供图

薪火相传:青春力量助文化延续

当被问及传承现状时,邹玉特师傅坦言,随着时代变迁,炮龙文化面临着技艺传承断层、活动规模受限等挑战,但近年来年轻一代的关注让他看到了希望。“你们年轻人愿意来了解、来记录,就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 他鼓励团队成员们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这项充满活力的非遗文化。

图为成员们在邹师傅的带领下体验舞龙结束后的合照。冼雯婷 供图   南宁理工学院 “龙跃炮龙” 调研团队赴宾阳探索炮龙文化,既以青年视角联结传统文化,通过创新传播吸引关注;还为 “非遗 +” 模式提供思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同时增强青年文化自信,以青春力量助力炮龙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邹玉特师傅的合照。冼雯婷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金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