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彭子珊、谢心怡)为进一步探寻南宁当地灰塑分布情况,寻找破解灰塑生存困境密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塑忆邕韵队于7月2日至4日开展了一场关于灰塑文化的实地调研活动,旨在全面了解灰塑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地的留存状况与分布特点,以期发现更为科学、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精心筹备,制定计划
7月2日,调研团队踏入南宁,开启了此次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为更好地达到调研目的,团队成员们首先依据南宁市具体地理位置、灰塑分布情况等因素拟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最终敲定实践地位围绕南宁历史街区三街两巷为主,由苏缄城隍庙、新会书院、骑楼文化博物馆以及粤东会馆构成四点一线,仔细考察以上建筑物所保留灰塑具体情况并针对各地文化特点,如新会书院作为戏曲博物馆的特性,设计有针对性的访谈问题,为推进非遗双重效应奠定有效基础。
为了确保调研过程的有序进行和数据的有效收集,团队还精心制定了视频脚本。在脚本中,成员们详细规划了不同灰塑场景的拍摄角度和时长,力求从多个维度捕捉灰塑的独特魅力和细节特征。
▲图为新会书院门口 谢心怡供图
实地考察,对比现状
7月3日,调研团队正式踏上了实地调研的征程,首站来到了城隍庙、新会书院以及骑楼文物博物馆。在每个地点,成员们都仔细观察了屋檐上的灰塑,并与寒假的调研成果进行了对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专业的眼光审视着每一处灰塑的形态、色彩和保存状况。
在观察的同时,团队成员还随机采访了路过的市民。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公众对灰塑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有些人对灰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了解,而有些人则知之甚少。这也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弘扬灰塑文化任重道远。
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对三个地点的灰塑保存情况进行了整合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城隍庙的灰塑由于有专门的文物保护人员定期维护,保存状态最佳,仅有个别灰塑存在轻微褪色的情况。新会书院的灰塑因周边环境湿度较大,部分灰塑出现了受潮现象,保存状态次之。骑楼博物馆的灰塑图样与保存现状与新会书院大体一致,而粤东会馆的灰塑保存情况最不理想,整体颜色暗淡。这一对比分析结果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图为新会书院上方的狮子灰塑 谢心怡供图
聚焦调研,洞察特点
为进一步获取更多三街两巷采用灰塑元素构建历史街区的实例,7月4日,调研团队将目光聚焦在了南宁三街两巷附近,对王阳明展览馆、水街里、居民住宅楼等较为分散地点的灰塑进行了深入考察。通过实地观察,团队成员发现灰塑在三街两巷的分布较为普遍,涉及民居、店铺、公共区域等多个领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灰塑的分布毫无规律,彼此之间距离较远,较为零散,没有形成集中的展示区域。大部分多是只采用灰塑装饰墙面,使用上缺乏特点。
此次为期三天的灰塑调研实践活动,让调研团队成员们对南宁地区的灰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亲眼目睹了灰塑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深刻认识到了其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团队成员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灰塑文化,为其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灰塑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何江瑜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