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振兴一线,踏寻乡土深处。为探寻乡村文旅发展的品牌故事与传播路径,感受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7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陕西省袁家村地方特色产业品牌故事挖掘与整合传播策略研究实践队走进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循着实践历史的足迹,共同探寻这座“关中第一村”成长为乡村文旅标杆的蜕变密码。
▲图为实践队合影
翻阅袁家村史,打捞起点故事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袁家村村史馆。馆内的黑白照片与详实的文字讲述着袁家村的起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郭裕禄老书记带领下,袁家村村民们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成为陕西著名的“富裕村”,主街那两排白瓷砖小楼,正是当时集体经济的见证。
“但九十年代后期,村办小企业慢慢不行了。”袁家村民宿协会会长张雷的讲述向队员们补充了转型的关键时刻,“面对污染大、产能短缺的瓶颈,当时郭占武书记坚定地表示‘袁家村的大旗不能倒’,在带着大家进行全国考察后,最后定了做关中民俗旅游。”队员们了解到,2007年转型初期,袁家村还没有热闹的小吃街,只有一条卖醋、油、辣椒的“作坊街”,而“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农民守护食品安全”的理念,从那时起便埋下了种子——商户凭真手艺入驻,食材坚持原生态制作,为袁家村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图为袁家村民宿协会会长张雷向实践队介绍袁家村发展历程
解读致富基因,体悟发展理念
沿着袁家村的发展脉络,实践队深入走访,解锁其蓬勃发展的“成长密码”。在小吃街,队员们通过与商户的交谈,切身感受到“打造农民创业平台”的生动实践。“比赛入驻”、“一店一品”的机制,为手艺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凭真本事立足、致富。交叉入股的模式更体现了共享发展的智慧,“哪怕卖馒头利润薄,也能从其他项目分红”,有效保障了创业者的稳定收益。
走进辣椒坊、油坊等作坊区,“农民守护食品安全”的坚守落地生根。从与杨凌农科院合作研发小麦种子,到在周边县城承包土地种植保障原料品质,再到严格要求所有餐饮店、城市店必须使用村内作坊的原材料,袁家村构建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安全体系。“咱们袁家村做的农产品都是原汁原味的。”面坊负责人的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我们是利益共同体,更是责任共同体。”张雷会长的总结,更道破了袁家村成功凝聚力的核心——在共享中发展,在担当中坚守。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辣椒坊负责人了解辣椒坊发展历程与产品优势
探访品牌辐射,感受前进动能
在访谈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与“农民守护食品安全”的理念,正随着袁家村日益扩大的品牌影响力,并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渠道生动地讲述其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无论是在西安开设的城市体验店,还是如在山西忻州古城、青海等省外合作项目,袁家村始终延续着“让农民敢创业、能创业”的初心:通过公平的创业机制让手艺人获得机会,并严格执行食材统一供应与制作标准,确保食品安全底线。这清晰表明,袁家村向外输出的不仅是运营框架,更是农民有平台、食安有守护的价值内核与发展底气。
▲图为实践队参观榨油车间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实践团队队员们对袁家村的品牌发展之路有了更深的认知。从村办企业到民俗旅游,从单一的“作坊街”到综合性的度假地,袁家村以农民为主体,以品质为基石,以共享为纽带,将乡土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真正实现了让原住民和新村民共同致富。这不仅是农民敢闯敢干的故事,更是用责任与信任铺就的乡村振兴之路,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学子思考并探索如何为广袤的乡村土地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潆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