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李兴超 曹斐帆)近日,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0名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咸宁市通山县南成村,开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艺术为媒,通过墙绘创作、美术支教等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用专业与热忱在乡土间描绘青春画卷。
清晨从校园出发时,天空便蒙上一层薄云。车行途中,细雨时不时飘落,打湿车窗,也让队员们对即将开展的户外墙绘工作多了几分担忧。抵达南成村村委会后,看着斑驳陈旧的墙面,他们顾不上休整,立刻投入创作。
风雨兼程:晨昏执笔绘乡韵
实践期间,天气阴晴不定,雨水总是不期而至。每当细雨飘落,队员们便迅速拿起雨伞,一手撑伞遮蔽墙面,一手紧握画笔继续创作。雨水顺着伞沿滴落,在墙面上汇成细流,但他们的目光始终紧锁画布,专注地勾勒线条、涂抹色彩。“雨天颜料容易晕染,必须控制好笔触和速度。”队员曹斐帆一边解释,一边踮脚为墙面上的“丰收图”添画作,雨一停歇,又立即回到墙边,争分夺秒追赶进度。路过的村民被这份执着打动,主动送来雨衣和姜汤:“孩子们歇一歇,别累坏了!”
(▲图为志愿者们绘画的画面)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卫思怡 供图
而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队员们则从日出画到日落。当夕阳的余晖染红天际,南成村的墙绘现场依然热闹非凡。暮色渐浓,他们便打开手电筒、头灯,微弱的灯光下,画笔仍在墙面游走。“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加把劲,就能让村子早点换新颜。”队员张千一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又专注地为墙绘中的乡村建筑勾勒轮廓。远处的蛙鸣与近处的绘画声交织,构成乡村夜晚独特的韵律。
童心绽放:美育课堂润新芽
与此同时,南程村小学的美术课堂也同样精彩。艺术设计学院的队员们以“画出我眼中的夏天”为主题,带领孩子们感受艺术的魅力。课堂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队员胡文静讲解色彩搭配与构图技巧。“老师,夏天的云朵是棉花糖变的!”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中,画纸上渐渐出现了戴着草帽的西瓜、穿着花裙子的向日葵,还有在雨中跳舞的雨滴。队员们蹲下身,耐心地指导每个孩子调整细节:“这里的天空可以用蓝色和紫色混色,这样晚霞会更漂亮哦!”
(▲图为志愿者们在希望小学支教的场景)
大学生云报 通讯员 刘泽娴 供图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云层,南成村的厨房便亮起灯光。队员们分工协作,奏响“早餐进行曲”。有人熟练地开灶生火,火苗在灶膛中欢快跳跃;有人仔细清洗、切配从当地采购的新鲜蔬菜。“多切点青椒,配粥开胃。”“鸡蛋多煎几个,大家画画耗体力。”在锅铲翻炒声与欢声笑语中,香气四溢的早餐很快出锅。简单的饭菜,承载着队员们相互关爱的情谊,也为一天的忙碌补充能量。
(▲图为志愿者早起做早餐的场景)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李兴超 供图
护路行动:烈日清障焕新颜
实践最后,队员们还来到由长江职业学院捐助修建的“长职路”,清理道路两旁的杂草碎石。烈日下,他们手持镰刀、铁锹,弯腰劳作,汗水浸透衣衫也不停歇。经过努力,原本杂乱的道路变得整洁通畅,与焕然一新的墙绘相得益彰。
(▲图为在“长职路”团队的合影)
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梅书豪 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学子们在风雨与烈日中坚守,用晨昏交替的时光,为南成村绘就多彩画卷;用艺术的温度,点亮乡村孩子们的梦想。这段扎根乡土的实践经历,不仅让他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力量,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他们也将带着这份初心,继续用画笔描绘更多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兴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