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实践团探访宜宾面塑传承人赖维君

发布时间:2025-07-19 00: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伍映芸,何佳霖,倪琬青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伍映芸、倪琬青)7月18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侯鸟计划”实践团踏上非遗文化探寻之旅,走进四川省宜宾市真武社区宜宾面塑非遗传承人赖维君的工作室,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在揉捏搓按间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于古今对话中探寻非遗传承的密码。

一、初见:一工作室藏万象,方寸之间有乾坤

推开赖老师工作室的木门,一股温润的面香便裹挟着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陈列架上,三国武将的铠甲鳞次栉比,川剧脸谱的油彩浓淡相宜,茶馆百态的人物栩栩如生—— 这些以面粉、糯米面等为原料的面塑作品,大者盈尺,小不盈寸,实心作品肌理分明,空心造型轻巧灵动,将 "写实基础上的艺术夸张" 展现得淋漓尽致。赖老师介绍“指套面塑”时,工作室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他染满彩泥的手指间跳跃。

团队成员听赖维君老师讲解宜宾面塑

二、溯源:三代匠心守文脉,百年技艺续薪火

赖维君老师学习面塑已有二十年。起初,他每天上午上班,下午去老师家中习艺,后来因工作繁忙,便下班后晚上去学习。他曾每天从老城区办公室骑自行车到江北李烈光老师家学艺,学完再骑车回南岸的家,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赖老师,您当时会觉得枯燥吗?" 实践团成员伍同学忍不住追问。赖维君闻言笑了,指腹摩挲着自己的作品:"刚开始确实急,总想着捏复杂造型。但是师父每天让捏几十个一样的小兔子,到现在能够在两分钟之内盲捏出兔子,才明白 —— 面塑的功夫不在花哨,而在扎实。就如师父说的:‘面团要醒透,人心要沉静。’"

三、深耕:踏遍五洲传技艺,荧屏内外展风华

赖维君老师细数着足迹:2013 至 2019 年间,他的面塑作品在国内各地、旧金山、悉尼和东京展出,他带着宜宾面塑走过多个国家和地区,行李箱里永远装着特制的防干面泥和便携塑形工具,向各国各地青年、领袖推介宜宾面塑,让这门技艺走出国门,被更多人知晓。

这份坚守让宜宾面塑频频亮相国家级平台:他为 2023 年央视秋晚制作哪吒、茶客、熊猫等形象,并现场教演员制作面塑。每次在镜头前,都想讲清楚:“这不是简单的捏泥巴,而是用面团书写的文化史诗。”

团队成员学习面塑制作过程

四、悟道:守正创新融古今,千人千面有真魂

在实践团成员体验环节,赖维君老师教成员们怎么制作熊猫。"赖老师,做的跟您不一样怎么办?"全同学问道。赖维君老师拿起两件《李逵》作品,一件獠牙外露,一件则憨态可掬,"你看,这是两个作品,神态不同但技法一致 —— 这就是常说的 ‘守住 DNA,放开想象力’。"全同学尝试制作的熊猫,本想做成圆滚滚的卡通形象,在赖维君老师指导下调整了耳朵比例,既保留了萌态又不失写实根基。"原来传统不是枷锁,是让创新更有底气的根基。" 全同学捧着自己的作品感慨道。

团队成员与赖维君老师合影

五、同行:青春力量添新翼,校企共筑传承路

实践团成员被赖维君老师对宜宾面塑的执着坚守深深打动,也意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使命。团队计划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发挥大学生力量,助力宜宾面塑传承。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推文,讲述赖老师的面塑故事、宜宾面塑技艺特色与文化内涵,扩大宜宾面塑的知晓度;另一方面,探索与大学合作构建平台,开展文创设计,将面塑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与当下生活接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相信在赖维君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坚守,以及青年学子积极参与下,宜宾面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光彩,续写传承新篇。”实践团成员满怀期待地表示。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实践团成员深度触摸宜宾面塑非遗温度,也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在探寻与交流中,架起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宜宾面塑的未来充满更多可能。

成员们捧着自己制作的熊猫面塑仿佛一份沉甸甸的嘱托:让青春力量与非遗匠心相遇,让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永远鲜活。

撰文 | 伍映芸

图片 | 王蓉

一审 | 倪琬青

二审 | 何佳霖

三审 | 魏聖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佳霖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8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