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文化润童心,下乡情暖锦绣村——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师生走进锦绣村童伴之家

发布时间:2025-07-19 01: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邹锡科 张欣欣 刘雨婷 杨金慧   阅读 24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邹锡科、张欣欣 、刘雨婷、杨金慧) 7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桑蚕振乡,川南未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蔡彪教授的带领下,来到珙县底洞镇锦绣村的童伴之家,开展了一场特别的桑蚕文化关爱活动。

锦绣村的桑园是村民的经济支柱,而童伴之家则装着村里孩子们的纯真与期盼。这里的孩子,父母多在外打工,由家中老人照料长大。该团队将乡村振兴的大目标化作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欢乐与知识。

▲图为团队成员为小朋友发放活动物资

画笔绘桑田,巧手制蚕宝

活动室明亮的灯光下,彩色画笔成了孩子们描绘家乡的工具。稚嫩的小手握着笔,认真涂抹出一片片深浅不一的桑叶,恰似窗外绵延的桑园在心田的映射,一笔一划流淌着对土地最质朴的亲近。

▲图为团队成员手把手教小朋友制作手工

接着,在团队成员进行手工教学后,五彩扭扭棒在孩子们的指尖翻飞,一只只“蚕宝宝”渐渐成型。他们举着作品比谁的更胖,更精神。“我的蚕宝宝饿了!”“我的在吃桑叶呢!”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家乡的蚕桑产业不再抽象,化作了可触可感的童趣。

▲图为小朋友制作的”蚕宝宝吃桑叶“手工作品

问题抢答知蚕桑,成语接龙传文化

随后团队开展了“桑蚕智慧园”知识抢答,将气氛推向高潮。“蚕茧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宝宝最喜欢吃什么?”“家乡的蚕丝用来做什么?”在一个个问题抛出后,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无论是答对时的雀跃,还是在答错后在团队成员耐心解答下的恍然大悟,都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锦绣村的桑蚕产业的了解。

▲图为小朋友们举手参与知识问答活动

在此之后的成语接龙环节,团队成员抛出“桑田沧海”后,孩子们开动脑筋,“海阔天空”“空前绝后”“后继有人”……一个个成语接踵而至。该团队开展这个环节的目的不仅是对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进行锻炼,更是让“桑蚕”文化与智慧悄然植根于他们的知识土壤中。

▲图为小朋友举手参与互动

童心连桑蚕,梦想筑未来

看着孩子们眼眸中的专注与快乐,团队成员得到了一些感悟。锦绣村的未来,需要桑园绿意与厂房轰鸣,但也不能忽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梦想点燃。这些留守的“新芽”,需要心灵呵护与视野拓宽。当桑蚕文化以绘制的桑叶、捏制的小蚕、抢答的知识、接龙的成语这些生动的方式融入孩子们的童年,就成为了连接他们与家乡产业的纽带。文化润物无声,产业后继有人。

童趣丝路连今明,桑蚕文化润希望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小心地捧着他们的作品,依依不舍地向团队成员道别。在阳光斜照到童伴之家的小院中,孩子们眼底的光芒也闪烁出来。桑蚕富民,文化润心。一次陪伴,一场互动,不仅为留守的童年注入片刻的温暖与知识,更是在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上,悄悄描摹着属于下一代锦绣村人的起点与希望。这条童趣“丝路”连接今昔,正从童伴之家延伸,汇入“川南未央”的洪流中。

▲图为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合照

撰文 | 邹锡科 陈馨颖 刘雨婷 杨金慧

图片 | 李伊茜 邹锡科 万天睿

一审 | 刘沁铃

二审 | 张欣欣

三审 | 王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金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