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探秘深山“空中楼阁”!这堂美术课,绥宁黄桑吊脚楼在孩子心中“立”起来

发布时间:2025-07-19 00: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艺村 吴媚宇 蒙梦诗 蒙家康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吴艺村 吴媚宇 蒙梦诗 蒙家康)7月17日,在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怀抱里,那些依山就势、悬空而立的古老吊脚楼,近日成为了一群5-9岁小艺术家笔下的主角。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云岫童行”实践团所给5-9岁小朋友们上的一堂名为《不可思议的吊脚楼》的美术课,不仅让孩子们用画笔捕捉了黄桑吊脚楼的独特神韵,更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了文化认同与非遗传承的种子。

提起湖南吊脚楼,凤凰古城或许名声在外。但在本次美术课堂上,叮当老师带领孩子们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故乡——湘西南更深处、更具原始山林气息的瑰宝——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黄桑村的吊脚楼群。它们是苗族、侗族先民数百年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见证。

课堂聚焦:黄桑吊脚楼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密码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介绍吊脚楼

课程伊始,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精心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深度探寻黄桑吊脚楼的奥秘:“为什么房子会长‘脚’?”面对孩子们的好奇,课堂揭示了答案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长脚’是为了‘爬山’和‘保护’家!”

紧接着,学生观察黄桑吊脚楼的典型结构——清晰的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是温暖的家园;楼下架空层,则灵活用于堆放农具、柴火或圈养家畜。这种“半干栏式”的精妙设计,将有限的山地空间利用到极致,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古人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面对不同于凤凰吊脚楼的青瓦泥墙,黄桑吊脚楼更显古朴原生态,部分仍保留着杉树皮盖顶的特色。老师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建造一座吊脚楼曾是家族大事,其选材(就地优质杉木)、工艺及相关的民俗,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黄桑吊脚楼文化”。它是苗侗民族历史交融的“活化石”,每一根木柱、每一片杉皮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孩子们在资料探寻中,仿佛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温度。

笔尖传承:小艺术家“复刻”深山奇观

理解了黄桑吊脚楼的精髓,孩子们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在方形卡纸上开始了艺术创作之旅:

手握黑色勾线笔,孩子们首要挑战是捕捉结构。他们仔细观察黄桑吊脚楼依山而建形成的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壮观景象,特别用心处理房屋之间的前后关系与遮挡关系,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描绘出支撑楼体的长长木柱和稳固的框架。

▲图为志愿者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制作吊脚楼

孩子们耐心地用线条排列,还原黄桑吊脚楼屋顶的独特风貌感受传统建筑秩序与自然材料的和谐之美。运用彩笔,努力呈现出吊脚楼的立体感和岁月沉淀的质感。

▲图为小朋友展示作品

课堂收获:文化自信在童画中生根

在观察、造型、构图、色彩的全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通过描绘“家乡的珍宝”,孩子们对本土文化和非遗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与自豪感。

当一幅幅描绘绥宁黄桑吊脚楼的作品在课堂中诞生,孩子们笔下的不仅是一座座“空中楼阁”,更是对家乡深山秘境的深情凝望,是对苗侗先祖智慧的真诚礼赞。这堂美术课,古老的吊脚楼以童真童趣的方式“立”在了孩子们的心里。文化传承的薪火,就在这一勾一勒、一笔一画间,悄然传递。未来,当他们走进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仰望那些真实的吊脚楼时,眼中闪烁的必将是更深的理解与更浓的热爱——因为,他们曾用画笔,亲自“建造”过这片属于家乡的奇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蒙家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