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微光·绿动新下|国际交流学院百千万突击队深入忠信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调研与绿色农业宣传

发布时间:2025-07-19 02: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邓淳峰、石文松、罗晓锐、陈焕基   阅读 24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4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绿韵微光”突击队一行16人,在刘妍、高畅、黄卓斌三位带队教师的带领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绿韵微光”突击队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课堂深扎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新下村的广袤田野。继续深耕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这片土地。他们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践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走进忠信镇新下村,聚焦围绕“绿色农业、循环共生”主题,队员们躬身力行,深入花生种植一线,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深度调研与秸秆生态循环利用科普宣传活动,以青春之力勾勒乡村振兴的低碳新图景。

躬身实践:汗水浇灌认知,田埂倾听民声

清晨,阳光遍洒田野,“绿韵微光” 突击队抵达新下村花生产业园示范基地。随后,队员们在炎炎烈日下跟随新下村村委书记进入花生田,全程参与花生收割实践。劳作期间身形起落间,队员们亲身在体会收割劳作艰辛与丰收喜悦,更在实践间隙的同时,向农户初步普及了花生秸秆蕴藏的多元利用价值——从土壤改良到牲畜饲料的潜力。这堂“行走的田间课”,让书本知识在泥土芬芳中落地生根。。​

▲图为收割花生现场(摄:邹海珊)

深度调研:直面现实困境,共寻破局良策

劳作间隙,队员与农户开展深度交流。队员刘家旭与农户李大爷的对话揭示了普遍困境:“多数秸秆堆在田埂,晒干后只能烧掉,知道不妥,但没更好法子。”张大妈的补充更显无奈:“偶尔留点垫牲口,其他就扔了。试过堆肥,招虫失败就停了。” 这些朴实的倾诉,清晰勾勒出秸秆处理“最后一公里”的现实瓶颈——:技术认知不足与可行替代方案缺失。队员们耐心倾听,精准捕捉痛点。队员刘家旭首先向农户李大爷询问秸秆处理情况,李大爷表示,多数时候将秸秆堆放于田埂,待晒干后焚烧处理,虽知晓该方式存在不妥,但尚无其他有效办法。一旁的张大妈补充说明,自家偶尔留存部分秸秆作为牲口垫料,其余则直接丢弃;此前曾尝试堆肥处理,因未获成功且滋生虫害,遂终止该尝试。​

▲图为访谈现场(邹海珊)

科技赋能:普及循环方案,播撒绿色希望

。针对农户提出的困惑,突击队员们迅速转化为“绿色科普员”进行了详细讲解,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清晰阐释了花生秸秆高效利用的可行路径:“粉碎还田”——低成本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青贮饲料” ——变废为宝,降低养殖成本。队员们强调操作简易性与经济性,指出花生秸秆可通过粉碎还田以提升土壤肥力,亦可加工为青贮饲料,相关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队员们同时向农户说明,突击队团队此次到访旨在核心宗旨即是精准调研秸秆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协助,以实用方案推动秸秆实现秸秆实现资源化利用,切实帮助乡亲们将“负担”变为“财富”。

本次新下村秸秆综合利用主题实践,是“绿韵微光”突击队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推动县域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行动。通过深度调研、精准科普、方案推介,队员们将高校智力资源精准“滴灌”至生产一线,为破解“焚烧困局”、为秸秆找到一条资源化的绿色出路,形成一套可复制、可落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打通秸秆“变废为宝”的转化通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农工商方案”。突击队员用脚步丈量了农业全链条,在泥土中读懂国情农情,深刻理解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和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烈日下的收割是体魄的磨砺,田埂间的交流是心灵的震撼,解决问题的探索是专业能力的升华。突击队员于实践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锻造“强农兴农”本领。

通过本次交流,队员们全面掌握了当地秸秆利用的现状及难点,也使农户对秸秆利用形成了新的认知。此外,亲身参与收割劳作的经历,让队员们深刻领悟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的内涵,对粮食生产全链条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深化。

▲图为合影留念(摄:邹海珊)

此次 “绿韵微光” 突击队赴新下村开展实践活动,是国际交流学院青年学子凭借专业学识服务国家 “双碳” 战略的生动实践。师生们以脚步丈量乡村脉络,以真心聆听大地之声,用镜头与笔墨记录秸秆从 “废弃物” 到 “资源” 的 “涅槃” 历程。展望未来,“绿韵微光” 突击队将持续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转化,助力忠信镇花生产业园基地,让浓郁绿意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使生态微光汇聚成照亮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璀璨星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焕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