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赵晓雅)7月15日上午,安康镇坪白家小学的小班教室里欢声笑语不断,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手工里的心情故事”正在展开。此次课程由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与“爱”童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策划与执行,旨在通过超轻黏土手工制作,引导儿童认知与表达情绪,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与情感沟通能力。
图为杨老师介绍课程
为配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课程设计遵循“引导参与—动手体验—交流表达”的教学路径。在杨忆霏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围坐成圈,桌前摆放着各色超轻黏土。通过揉、搓、捏、压等基础技法,孩子们把自己内心的“开心”“生气”“难过”等情绪,转化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表情脸”。
“你们看,这张是‘开心’,嘴角弯弯的;这张是‘生气’,眉毛皱起来了;还有这张‘难过’,嘴角是向下的。你们今天是什么心情呢?”随着老师展示事先制作的样品,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有的孩子兴奋地讨论起自己的“小情绪”,有的则默默动手,认真地把情绪“变”成造型。
课堂上,熙熙把黄色黏土揉成圆脸,用红色长条粘成一个大大的笑脸:“我今天很开心,因为妈妈给我穿了我最喜欢的裙子。”而小豪则捏出了一张“生气脸”,小声说:“我不想起床,可是还是被叫起来了。”童言童语中,流露出真实而纯粹的情感。
图为老师和孩子一起制作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作品,老师逐步示范从搓长条、揉圆球,到将各类“情绪部件”组合成脸部表情的全过程,并通过色彩与造型的联动启发他们对抽象情绪的具体理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也悄然完成了情绪的表达与释放。
“每个孩子的心情都值得被看见。”杨忆霏老师在课后表示,“这堂课不仅关注艺术表现力,更是希望给予孩子一个安全、温柔的表达出口。哪怕是‘我今天不开心’,我们也愿意听他们说。”
图为孩子制作成品
在课程尾声,孩子们依次举起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一双双稚嫩小手和诚恳言语中,一张张“情绪脸”成了他们心灵的缩影。他们或高兴、或害羞地诉说着今天的心情,有的说:“我今天很勇敢”,有的说:“我有点烦,因为作业好多。”每一份回应都被认真聆听与接纳,也让教室里洋溢着满满的尊重与共情。
此次“手工里的心情故事”课程,是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与“爱”童行三下乡系列课程之一,也是该团队围绕“文化赋能儿童成长”实践主题的具体落实。通过艺术教育介入儿童心理成长领域,团队致力于以柔性的方式提升乡村儿童的情绪认知力、表达力与自我接纳力。
图为课程结束后大家一起合照
课程虽然短暂,但意义深远。一次作品的完成,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堂手工课的结束,是情绪教育的开始。未来,“爱童行”团队将继续扎根乡土教育实践,结合专业所长,探索更多贴近儿童发展规律的课程设计模式,真正用行动诠释青年责任与教育温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晓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