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规划先行。2025年7月初,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规划绘就共富路,产村双兴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金敏丽、马进两位老师带领下,深入浙江省天台县石梁镇慈圣村、龙溪乡天柱村开展调研,学习产村融合先进经验,体会“八八战略”和“千万工程”内涵精神。
作为省属唯一农林类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多年来持续帮扶天台县乡村发展。此次实践团队延续学校助力传统,聚焦慈圣村、天柱村发展痛点——乡村空心化,老龄化加剧,产业处于初级阶段等共性问题。前期实践团通过梳理村庄发展脉络、对接往届团队,形成详实背景调研报告,为此行精准锚定原点。
图 1天柱村茶园风景图
天柱村坐拥高山茶园,却受困于品牌影响力弱、销售渠道窄等问题;慈圣村藏着“唐诗之路”文化瑰宝与千年圣柿产业资源,却因区位瓶颈难以转化为发展动能。实践团深知,乡村规划不能“纸上谈兵”,唯有扎根土地,才能找到破题关键。
图 2实践团成员采访天柱村村民
图 3实践团成员协助叶经理注册社交媒体账号
实践团首抵天柱村,围绕茶产业展开深度调研。在柱峰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员们跟随叶高咸总经理走进制茶车间,全程学习从萎凋到烘干茶叶加工工艺,更直击产业“痛点”——深加工能力薄弱、宣传手段单一。针对该问题,实践团协助叶经理注册抖音、小红书账号,拍摄茶园风光与制茶过程短片,传授运营技巧,以数字媒介拓宽销售渠道。傍晚时分,实践团分组入户,收集村民家庭结构、收入来源等一手资料,为茶旅融合规划提供依据。
“乡村振兴不能靠单打独斗”,实践团深入龙溪乡共富工坊服务中心,与农业副乡长陈盛座谈,探寻“乡镇统筹+村庄发力”的协同机制。龙溪乡以“共富工坊”为纽带,整合天柱村等村落的产业资源,探索“茶产业+隐士文化+龙文化”的文旅融合路径,实践团从中获得启发:乡村振兴需打破“一村一地”局限,实现资源联动。
图 4实践团走访慈圣村村民
紧接着,实践团转战慈圣村。作为“唐诗之路”重要节点,这里既有李白等诗人留下的文化印记,又有千年圣柿形成的产业基础。在金敏丽老师带领下,成员们实地考察往届景观设计落地成果,见证文化景观如何转化为“美丽经济”;在村文化礼堂,通过省教育厅组织处干部驻慈圣农村指导员吴磊的讲解,深刻理解“规划要贴合民生”的内涵。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实践团结合慈圣村高速贯通在即的机遇,分四组推进工作:调研柿子产业种植规模与加工现状,梳理产业链延伸潜力;提炼“唐诗+圣柿”文化符号,设计景观标识;摸排常住人口需求,为基础设施优化提供建议;细化诗路节点设计,让文化景观更具互动性。
无论是天柱村家庭茶企带动集体增收的经验,还是慈圣村以文化凝聚村民的实践,都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产村双兴的核心,是让产业扎根乡土、文化融入生活,让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此次实践,团队以“产业为核、多维联动”为框架,既为两村提供了具体解决方案——从茶叶账号运营到诗路节点设计,又积累了山区乡村发展的共性经验。实践团成员将专业知识写在乡村大地上,让规划落地。
图 5实践团合影
目前,实践团已整理形成两村产业现状分析报告与初步规划建议。下一步,团队将持续跟踪账号运营效果,完善茶旅、文旅融合方案,让“共富路”蓝图逐步转化为实景。
从茶园到柿林,从车间到农家,实践团以青春之力,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踔厉前行。我们深知,规划绘就的不仅是发展蓝图,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村双兴道路上,每一步实干,都在通向共同富裕的未来。
文:吴羿辰,尹泓骅
图:陈妍凝,彭博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星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