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肖及、王滢彤)为让非遗文化在乡村少年心中播下种子,让化州榕木水村的小朋友们亲身体验漂漆、扎染等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丰富乡村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以实际行动感谢榕木水村委会对实践团推广非遗工作的支持,“风信子”墙绘艺术实践团特在此开展“非遗入乡·漆韵染香——漂漆扎染体验活动”,助力非遗传承与乡村文化建设。
午后阳光洒在榕木水村村委的窗台上,团队指导老师戴燕怡、林世芳带领“风信子”墙绘艺术实践团的成员们开始忙碌:场地提前打扫整洁,桌椅按活动流程有序摆放,素白扇面、棉麻布包、各色漆料与染料分类码好。大家细致检查着每样物资,确保活动能顺利开展,只等孩子们到来,用双手让这些材料绽放光彩。
活动于下午14时整开始,“风信子”墙绘艺术实践团的队长叶亮彦用生动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漂漆、扎染活动的流程,并结合简单的小故事讲解了两项技艺的意义。随后,拿起材料,放慢速度逐一进行示范:先细致演示漂漆扇面的操作步骤,讲解调色到晕染的技巧;接着又展示了扎染布包的捆扎、浸染方法,每个环节都配合着耐心的叮嘱,让孩子们能直观了解两项技艺的操作要点。
讲解的余音在水汽氤氲的空气里尚未散尽,孩子们已如被无形丝线牵引般,在队员温煦的目光下聚拢、排列。漂漆扇面的世界,就此向他们敞开一方澄澈的天地。
指尖轻点,饱蘸彩墨的滴管在清水中落下第一滴音符。孩子们屏息凝视,看那浓稠的漆料如一滴凝固的霞光,倏然撞入水面,旋即化开,丝丝缕缕,游弋、蔓延、交融,瞬息间在水底铺展成一片流动的、无法复刻的星河图卷。屏息间,素白的扇面被轻轻覆下,如同采撷一缕晨光,小心翼翼地将这瞬息万变的斑斓封印。动作间或带着初学者的生涩,然那凝注于水色变幻的眼眸深处,却盛满了纯粹的星辰。扇面再起时,水痕已干,独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记,仿佛凝固的梦境,悄然在掌心绽放。
扎染的角落,同样弥漫着创造的喧嚣与热忱。孩子们拾起素净的布包,在队员的指尖指引下,学习如何以绳线为笔,折叠、缠绕、捆绑。或灵巧地捏起布角,旋出花瓣般的褶皱;或用皮筋紧紧束缚,勒出期待的纹路雏形。半成品被高高举起,如同献上未解的谜题,目光投向那些微笑的引路人。浸入染缸,素白缓缓吮吸着浓彩,渐渐晕染出深浅不一的云霞。待到绳结松解,布匹舒展的刹那,小小的脸庞上绽放出纯粹的惊喜——每一道皱褶的走向,每一处色彩的浓淡,都藏匿着指尖的律动与心头的巧思,最终凝结为一件件沾染了童稚意趣与生命温度的独特造物
活动落幕,孩子们兴奋地围拢在一起,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阳光下,一件件手作泛着鲜活的光泽,成为传统技艺与少年创意交融的生动注脚。
漆扇上,浓淡相间的彩墨如烟霞流动,水痕勾勒出独一无二的天然纹路,每一抹色彩都凝固着孩子们屏息创作的专注瞬间。
扎染布包上,靛蓝与素白交织晕染,疏密有致的图案仿佛自然生长的水墨画。深深浅浅的蓝记录着捆扎时指尖的巧思与浸染的期待,绳结解开时的惊喜犹在眼前。
这些作品虽带着初次尝试的质朴痕迹,却无一不浸透着孩子们最真挚的用心。这一刻,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少年们灵巧的双手和蓬勃的想象力中被激活,焕发出充满童趣的崭新生机。
本次活动于7月10日下午圆满落幕。 榕木水村的孩子们通过亲手创作,沉浸式体验了漂漆与扎染的独特魅力,在童心中悄然播撒下感知非遗、亲近传统的种子。 与此同时,“风信子”墙绘艺术实践团的成员们,通过精心设计和耐心引导,将传统技艺以生动可感的方式传递给少年群体。孩子们创作时的专注笑脸与成员们服务中的成长收获,共同编织起一座温暖的桥梁。这场活动,不仅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以鲜活的姿态走进了少年们的生活日常,更在基层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清晰映照出文化传承双向赋能、共同成长的时代价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