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杨喆)2025 年 7 月 17 日,中南大学“光赋北疆·智链绿能”产业发展调研实践队开启了一场富有意义的调研之旅。他们先后走访了独具特色的 “绒都小镇” 、蕴藏着古代鄂尔多斯文化的青铜器博物馆、承载着蒙古族银饰文化的“蒙艮仓”,深入探寻当地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魅力与潜力。
“绒都小镇”:绒毛产业的蓬勃生机
“绒都小镇” 凭借着优质的绒毛资源,已形成集加工、销售、体验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先进的生产技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让绒毛制品在保持优良品质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远销国内外多个地区,为当地鄂尔多斯绒毛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小镇内,各个品类的羊绒商铺鳞次栉比,现代化的生产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的加工到成品的包装,一丝不苟。这里出售的羊绒产品,以柔软、保暖、透气等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北疆地区一张亮丽的产业名片,生动地展示了产业发展与地方特色资源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实践队员曹尊越表示,“来到绒都小镇,亲眼看到绒毛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那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工人对工艺的执着和专注,让我明白优质产品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匠心坚守。小镇的产业链布局清晰且紧密相连,让我对产业发展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今后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让我思考如何结合所学专业,助力更多非遗手工产业发展壮大。”
青铜器博物馆:青铜器物中的文化韵味
青铜器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展品诉说着悠悠岁月。从气势恢宏的青铜礼器,到精美绝伦的青铜饰品,每一件都宛如一部无字史书,将鄂尔多斯先民的生活图景、礼仪风俗和高超技艺鲜活地呈现在大家眼前。一件件古老的青铜器皿,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繁复精美,其间似有历史的烟云升腾而出,让人们得以窥见先民们祭祀、宴飨等重要活动的片段,感受那个时代庄重而神秘的文化氛围;一组组汉代的青铜马具,设计精巧,工艺精湛——轻巧灵动的马衔、马镳等部件,无不体现出鄂尔多斯地区悠久的游牧文化传统,展现出先民们与马相伴的生产生活以及精湛的金属工艺水平,让队员们深深折服于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也让他们对鄂尔多斯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有了更为直观而深刻的认知。队员王静动情地说,“踏入青铜器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每一件青铜器都像是一位沉默的长者,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斑驳的铜锈、古朴的纹饰,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通过对这些青铜器的观察和了解,我不仅惊叹于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更被鄂尔多斯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所震撼。这次参观让我意识到,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任。我们应当让更多人知晓并领略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古老的历史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熠熠生辉。”
“蒙艮仓”:银饰文化传承的璀璨之地
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蒙艮仓”银饰店,不仅是银饰爱好者的聚集地,更是鄂尔多斯银文化的重要传承与发扬地。其中的银饰博物馆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银饰,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从精美的图案设计到细致的打磨工艺,无不展现出鄂尔多斯银饰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底蕴。店内的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银饰的制作流程和背后的文化故事,让他们深刻感受到银饰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这些银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鄂尔多斯人民历史文化、审美观念和情感寄托的集中体现,通过代代传承与创新,续写着银饰文化的华彩篇章。队员贺杨景浩感慨道,“走进蒙艮仓,就如同踏入了一个银饰艺术的宝藏库。看着那些精美的银饰,我被它们背后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灵魂。与工匠师傅交流时,他们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坚守让我动容;那种对文化的敬畏和传承精神,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文化保护与创新的责任感。我思考着如何运用身边的优质宣传媒介,帮助这些传统技艺在青年一代中绽放新的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鄂尔多斯银文化,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调研活动,中南大学“光赋北疆·智链绿能”实践队深入产业一线,与当地从业者交流互动,不仅拓宽了队员们的眼界,更为他们肩负起传承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根脉的使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走访“绒都小镇”、青铜器博物馆,并到“蒙艮仓”银饰店调研鄂尔多斯银饰文化的传承现状,队员们将深入分析鄂尔多斯文化得以创新性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以此为媒介为推动北疆传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鄂尔多斯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团队名称:中南大学“光赋北疆·智链绿能”产业发展调研实践队
指导老师:萧鸿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