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墨润童心:重师学子龙兴小学创新书法课堂播种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5-07-18 22: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怡   阅读 2.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法艺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于2025年7月8日至12日在龙兴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书法教学活动,活动通过趣味教学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贺华老师题字祝福。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活动筹备与设计

支教团与龙兴小学紧密对接,结合学情制定分层教学方案,划分教学组、摄影组等专项小组。教学全程注重"学玩结合",通过“故事导入-游戏互动-文化拓展”的三维模式,形成"书法+文化"的特色教学体系。

(各方代表发言。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开班仪式上,各方代表发言为此次活动注入内涵:龙兴小学负责人王建寄语学生以笔墨感受传统文化,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提升文化素养;支教团贺华老师阐释书法是技巧与心性的修炼;书法协会会长李涵钰借“家”字解读文化,盼孩子们读懂汉字的温度;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董老师肯定活动价值,称书法能让孩子们触摸文化;美院辅导员闫杰鼓励孩子勇敢提笔,在墨香中与文化共鸣。

核心教学内容

(支教老师讲解长横的书写要点。) (支教老师为学生讲解复杂笔画)

活动以基础笔画训练为起点,逐步推进至汉字书写与文化认知的融合。前期聚焦短横、长横等基础笔画,结合王羲之练字典故与甲骨文知识激发兴趣;随后引入竖钩、横钩等复杂笔画,通过古诗书写强化结构认知,同时融入重庆抗战精神讲解;接着以诗词书签制作为载体,巩固竖折、横折钩等笔画,并辅以生活化比喻助力理解;期间邀请书法专家现场指导,借诗词书写比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以姓名书写与古诗创作收尾,结合颜真卿的故事深化文化认同。

(贺华老师现场指导) (学生展示制作的书签)

(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教学中创新采用“笔画萝卜蹲”、“甲骨文猜字”等互动游戏,将笔画记忆与肢体活动结合;通过“书法徽章”、“姓名吧唧”等奖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性;建立“书法档案”记录成长轨迹,培养自我纠错能力。

(支教老师为学生制作奖品) (学生展示书法档案)

(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成果与反馈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游戏)

(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从最初的羞涩握笔到主动展示作品,多数能规范书写“未”“凶”“明”等汉字及《梅花》等古诗,笔画掌握度与字形美感显著提升。课堂中,孩子们积极参与猜字谜、甲骨文互动等环节,他们的自我纠错意识与文化认同明显增强。

校方高度肯定活动成效,认为本次教学既夯实了学生的书写基础,又厚植了文化情怀,并在感谢信中对重庆师范大学书法协会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称志愿者们在炎炎夏日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以耐心与热情点燃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无私奉献让全体师生深受感动。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也以亲手书写的稚嫩书法作品、绘制的图画等充满童真的礼物,表达了对志愿者的喜爱与感谢。

(学生亲手制作的礼物。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总结与展望

本次书法支教活动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力量赋能小学教育的鲜活注脚。这种"技法传授+价值引领"的创新模式,为小学美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未来,随着"书法+文化"教学体系的持续深耕,期待更多青少年在笔墨浸润中筑牢文化根脉,青年学子也能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学生与老师的大合照。重庆师范大学墨韵童行支教团队摄影组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