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诗歌课堂点燃乡村儿童创作热情

发布时间:2025-07-18 22: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晓雅   阅读 6.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赵晓雅)近日,来自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团队在陕西省镇坪县白家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代诗歌鉴赏与创作特色课程。面向五、六年级学生的这堂课,旨在打破课本古诗词的局限,引领孩子们感受现代诗歌的自由魅力,激发他们源自生活的创作潜能,课堂气氛热烈,成效显著。

课程由志愿者徐菡鸿精心设计并主讲。针对乡村高年级学生接触现代诗较少的学情,徐老师巧妙运用互动引导的方式,将“诗歌创作无门槛”的理念贯穿始终。课堂伊始,一个“猜猜谁是诗人”的环节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屏幕上依次呈现四段人物描述:富士康流水线工人、湖北横店村的脑瘫农妇、普通高中女生、天才少年诗人(实指海子)。当揭晓前两位——余秀华老师与江鸟老师(徐菡鸿笔名)——正是课程要赏析的诗人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惊叹与热烈的讨论。“原来诗人就在我们身边!”“工人和阿姨也能写出好诗!”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深刻体会到诗人身份的多元与平凡生活的诗意可能。

赏析环节,徐老师重点引导孩子们品味了余秀华的代表作《横店村的下午》。诗中“阳光”普照乡村景物的细腻铺陈,以及“光阴不够平整,被那么多的植物分取……被一头牛分取……被水中央的鸭子分取……”等充满生活气息与哲思的句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诗人如何将熟悉的乡村日常升华为动人的诗篇。随后,徐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原创诗歌《致萝卜》和《精致的恐吓》。《致萝卜》以平凡的白萝卜自喻,“正因它和我一样普通,我们都习惯地种入地里,长出同而不同”,传递出接纳平凡、发现独特价值的积极态度;《精致的恐吓》则用略带幽默的口吻描述对过度精致生活的“过敏”反应,语言活泼新颖,贴近孩子视角。这些作品生动诠释了徐老师强调的核心理念:诗歌的源泉就在脚下,在每日所见所感的平凡事物中,关键在于保持观察力和想象力。

理论铺垫与佳作赏析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在“你们的诗”创作环节,徐老师给出了“夏天”、“花”、“风”、“家”、“梦境”、“分针”等多个贴近生活的主题供自由选择。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和令人赞叹的创造力。他们或凝神静思,或奋笔疾书,小小的信纸上迅速流淌出稚嫩却充满灵感的诗句。原计划十分钟的创作时间远远不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提交作品,有的孩子甚至一口气创作了三四首小诗。这些作品或描绘家乡夏日的蝉鸣与微风,或抒发对亲人和家的思念,或天马行空地勾勒奇幻梦境,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和对生活的细腻感知。看着孩子们高举着一张张写满诗句的信纸,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兴奋的光芒,所有志愿者们都深受感动。“你们的灵感就像是源源不断的泉水,从你们的日常观察和动人想象力中流露出来。”徐老师在点评时动情地说道。

此次现代诗歌鉴赏特色课程,不仅为白家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文学之美的新窗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诗意生活的种子。通过破除对诗歌创作的神秘感与畏惧感,引导孩子们从最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素材、表达情感,志愿者团队成功点燃了乡村儿童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勇气。课程在孩子们“愿你们日后与诗歌长伴”的祝福中圆满结束,而那一张张承载着童真与创造力的诗页,将成为孩子们和志愿者们共同珍藏的宝贵记忆。这堂充满欢笑与灵感的诗歌课,正是高校青年学子运用所学所长、助力乡村美育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晓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