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邹金伶)为激活红色基因的时代生命力,探索国家级非遗炮龙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创新融合路径,7 月 8 日,南宁理工学院 “龙跃炮龙” 调研实践团走进昆仑关战役博物馆,以青春实践开启文化传承创新之旅。
馆前集结:青春旗帜扬使命
晨光中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实践服整齐列队。南宁理工学院校旗与南理微光社会公益学院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与成员们昂扬的青春姿态相映成辉。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之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新时代青年接过文化传承接力棒的生动写照。成员们手持调研手册,眼神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融合探索的热忱,为本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写下郑重开篇。
图为团队成员于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前合影。冼雯婷供图
馆内研学:历史肌理中寻精神密码
步入博物馆,泛黄的战地照片、锈迹斑斑的武器装备、复原的战役场景,将昆仑关战役的烽火岁月鲜活再现。在 “南宁城防记忆” 展区,成员们久久驻足于抗战时期南宁街巷的疮痍旧影前,指尖轻触展板上的历史印记;“冲锋时刻” 复原场景中,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热血瞬间让成员们屏息凝视,黑白影像里的家国大义跨越八十余载依旧滚烫。
当行至韦云淞《过昆仑关有威》诗作石刻前,团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诗词中的家国课”。成员们轮流诵读 “昆仑关上白云飞,万里江山战骨肥” 的悲壮诗句,在平仄韵律中体悟先辈 “誓扫倭寇不顾身” 的担当精神。这场沉浸式研学,让红色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养分。
图为团队成员专注参观史料展板、凝视诗作石刻。邹金伶供图
广场盟誓:青春承诺绘融合蓝图
博物馆户外广场上,白鸽雕塑与鲜红党旗构成庄严背景,实践团在此举行 “红色非遗融合” 实践承诺仪式。成员们举起右拳,以青春名义宣誓:“深挖红色底蕴,活化非遗基因,让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南理微光旗帜下的青春面庞,将 “三下乡” 的实践初心与文化传承使命紧紧相连。
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发现昆仑关战役中的军民鱼水情与炮龙文化里的社群凝聚力高度契合,下一步将尝试通过 “红色故事 + 非遗演艺”“战地记忆 + 炮龙文创” 等形式,让红色精神借非遗载体焕发新活力。
图为团队于广场雕塑前合影。邹金伶供图
此次 “三下乡” 实践活动,不仅让学子在历史现场接受精神洗礼,更锚定了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的融合坐标。实践团将带着调研成果深入宾阳炮龙文化发源地,持续开展田野调查与创意实践,让青春力量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鲜活注脚,用实际行动书写 “三下乡” 实践的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金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