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忠情下乡助三农,青春闪耀照基层”社会服务践行团的脚步声惊醒了党群服务中心院角那丛打盹的狗尾草。作为外院学子,带着书本里的乡村图景和胸腔里的热忱,我们与王如权书记的座谈会即将在此展开,这场青春与土地的对话,恰似一场等待开启的修行。当掌心触到他递来的搪瓷杯时,“劳动最光荣”五个字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弧度,杯底余温烫得我指尖发麻,忽然明白了那些被封存在书本里的文字,原是带着体温的活物。
座谈会上,王书记的手指在村貌地图上突然停顿下来。“在这片撂荒地上,”他指尖敲出了轻响,“前几年年轻人一走,土都生了锈。”话音未落又转向村口,眼里的光像刚被晒暖的河水:“现在不一样了,返乡的年轻人搞起了智慧农业,荒坡地也能长出“金疙瘩”了。”我盯着他指过的地图纹路,忽然想起出发前收拾的专业书,那些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在此刻显得轻飘飘的——原来乡村从不是等待公式求解的习题,而是正在呼吸的生命。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当地支部书记讲解 雍埝 供图
墙上的时钟滴答响时,王书记翻出村集体种植的蔬菜园的照片。草帽在翠绿间浮动,摘菜的身影里,白发老者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掐断菜根,指腹蹭过带露的菜叶,留下几道浅绿的印痕;不远处的中年妇女蹲在畦边,小臂上沾着泥点,正把捆好的青菜码进竹筐,手腕随动作轻晃,竹筐边缘与菜梗碰撞,发出细碎的沙沙声。这画面突然压得我心口发沉:我突然意识到三下乡真正该学的,是看这些扎根土地的人如何把日子过成常青藤。老师的那句“乡村是正在扎根的有机体” 猛地钻进我的脑海,原来那些在田垄间流动的身影,早把“发展”二字种进了泥土——不是外来者揣着图纸的规划,而是指尖碰着土地时,自然生长出的脉络。
当王书记带领我们去看“平安乡村”联防联控平台时,显示屏亮起的瞬间,我忽然懂了什么是科技的体温。在平台分割的窗口里,村口的石板路泛着晨光,河岸边的芦苇荡把影子投在屏幕上,像幅会呼吸的画。王书记轻点鼠标,镜头落在陈婆婆院门口:“对于我们村的孤寡老人,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在这儿看几眼,要是他们有个磕碰我们就能第一时间赶到。”这让我想起自己总是在视频里叮嘱奶奶锁好门,原来最动人的技术,不过是让牵挂有处安放。目光从屏幕上的村庄图景移开时,窗外的动静吸引了我的注意。
团队成员参观八德村“平安乡村”联防联控平台
雍埝 供图
几个穿校服的孩子正趴在服务中心的石阶上写作业,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时不时抬头望向服务中心门口的显示屏。屏幕里循环播放着安全教育动画,王书记顺着我的目光解释道:“这叫‘会说话的摄像头’,放学时会自动喊‘别去河边玩水’,下雨了就会提醒‘路滑慢走’。”我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背包拉链,指尖触到硬壳笔记本的棱角——那是特意采购的文具套装。看着孩子们被动画吸引的专注神情,突然想起出发前反复清点物资的自己。原来真正的守护不是冰冷的物品堆砌,这些会“说话”的摄像头,正用最温暖的方式,编织着乡村与外界、留守者与关怀者之间看不见却坚实的情感纽带。当安全教育的叮嘱化作日常陪伴,每一份殷切的期盼,都早已被远方的目光温柔注视。
日头渐渐爬到头顶,座谈会接近尾声,我们准备启程。刚走出服务中心,一个晒红了脸的男孩突然拦住我,将带着晨露的鲜嫩玉米塞进我手里。他睫毛沾着细碎的光,眼睛亮得像村口的溪水:“等玉米熟了,你们能教我怎么让它们走出村子吗?”清甜的草木香裹着晨雾漫上来,我望着他,又回头看了看服务中心里王书记忙碌的身影,以及石阶上仍在写作业的孩子们,忽然读懂了驻村的意义——不是站在田埂上宣讲理论,而是在这些带着体温的日常里,重新书写“连接”二字。脚下的田埂多像一条纽带,一头系着八德村的沃土,一头牵着课本里的公式定理,那些悬浮的青春理想,只有扎进泥土的褶皱里,才能长出真正的力量。
归程的脚步踏在发烫的石板路上,正午的日光斜斜切过党群服务中心的窗棂,里面依旧亮堂。王书记正俯身整理我们今天的座谈记录,窗台上那只搪瓷杯早已凉透。逆光勾勒出他的轮廓,与方才孩子们的笑脸、男孩期待的眼神在我脑海里重叠。我突然意识到,所谓坚守,不过是将无数琐碎的日常,化作土地能听懂的乡音。我们这些带着书卷气的年轻人,与其空谈改变,不如把这玉米的清甜、镜头里摇曳的芦苇荡、孩子们趴在石阶上认真写作业的模样,都带回校园 ——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每道褶皱里,都藏着最鲜活的生命力;而青春最好的姿态,是弯下腰,倾听泥土下万物拔节生长的声音。(通讯员:曾丽秋 何蕊言 刘钰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蕊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