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王蓉 凌元桂 刘子毅 倪琬青)2025年7月18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社会实践服务队10名成员赴宜宾市翠屏区文化馆,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宾面塑传承人赖维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研习面塑技艺传承脉络与创新路径。这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通过理论学习、技法实操与交流探讨三大环节,奏响了一曲探索青年力量活化非遗的动人乐章。
一束鲜花,开启传承对话
上午10时,队长魏聖杰代表团队向赖维君老师献上一束由蜀葵与竹枝组成的花束。“蜀葵是宜宾市花,竹子象征气节,感谢您四十年来为面塑非遗传承奔走。”赖维君老师接过花束,引着成员们走向展柜。玻璃展柜宛如一条流淌的时光长廊,不仅珍藏着他的历史作品,更陈列着近年的新作,从活灵活现的名著角色到宜宾山间憨态可掬的草木生灵,每一件作品都倾注着他对这门技艺的赤诚。四十年来,赖维君老师始终以匠心对待每一团面团,从选材到塑形,从构思到成品,从未有过丝毫懈怠。这份对非遗传承的执着,在一件件作品中流转,成为传承过程中最为生动的注脚。
团队代表向赖维君老师献花
典籍为钥,解锁技艺密码
随后,赖维君老师向实践队成员系统讲解面塑制作的完整流程。他首先强调基础准备的重要性:“涂蜡不仅能防止工具粘连面团,还能隔绝手部油脂与面团接触,让后续塑形更顺畅。”接着,他示范揉、搓、剪、挑、压、粘、贴等核心手法。
实践队成员同时翻开一旁的宜宾面塑图册对照学习。图册中,既有老一辈艺人精湛技艺的展现,也有面塑技艺在各类活动中绽放光彩的印记。成员们一边翻看图册里的步骤图解与作品案例,一边对照赖维君老师的讲解标注重点,对“基础准备影响最终呈现”的技艺逻辑有了初步认识。“面塑讲究‘手上有功夫,心中有造型’,这些基础技法是创作的根基。”赖维君老师强调,只有扎实掌握基本功,才能让面塑作品“立得住、活起来”。
成员翻看宜宾面塑书籍
技法实操,掌心绽放国宝
实操环节中,赖维君老师以一场即兴塑形展示开启教学。素白面团在他指尖快速揉捏,仅一分钟便塑出一只竖耳翘尾的白兔,兔耳的弧度与后腿的肌肉纹理走向清晰可见。在成员的惊叹中,教学重点随即转向国宝熊猫。赖维君老师系统演示其独创的“熊猫塑形九式”,从揉制椭圆白面躯干,到将黑面搓条分三段塑出四肢,一步步分解动作要领,强调肢体比例与衔接的自然流畅。团队成员专注跟随老师的指导,尝试塑造自己的熊猫。
团队成员制作面塑熊猫
围坐畅谈,共话守正创新
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与赖维君老师围坐畅谈。老师提到面塑传承的关键在于守正创新,“首先得把基本功传承好,这是根。在此基础上,技法和形式可以创新,让面塑更贴近大众生活。”四十年来,他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创新之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面塑。
团队成员踊跃分享想法,可以尝试将面塑与手办融合来打造中式手办,并结合宜宾哪吒文化、酒文化拓展传播路径。对于成员们的建议,赖维君老师表示认可,他说年轻人的想法很有新意,这正是面塑传承需要的活力。
团队成员与赖维君老师的合影
此次实践,“候鸟计划”团队成员深入接触宜宾面塑非遗文化,从聆听传承故事、学习理论技法,到亲手实践创作、共探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担当,为非遗传承注入年轻活力。赖维君老师四十年来对非遗传承的坚守与热爱,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成员。未来,他们也期待能继续发挥力量,让更多人看见宜宾面塑的魅力,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撰文|王蓉 凌元桂 刘子毅
图片|王蓉 唐圣君
一审 | 倪琬青
二审 | 何佳霖
三审 | 魏聖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佳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