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王春江) 乡村振兴,关键在行动。2025年暑期,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和美乡村规划行”实践团队走进阿拉尔周边绿园镇,以专业调研为笔、以实践行动为墨,在这片乡村土地上书写着青春助力振兴的生动篇章。从环境现状摸底到房屋风貌调研,从环保宣传到清洁行动,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破解难题,为绿园镇的生态宜居与风貌升级注入新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阿拉尔十六团与指导老师魏玉静的合照 潘文秀 供图
多学科团队集结:专业赋能乡村调研
此次“和美乡村规划行”项目,是塔里木大学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聚焦南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旨在探索贴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团队以“用专业服务乡村,以行动践行担当”为宗旨,构建了一支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队伍——不仅配备研究方向紧扣乡村振兴的双导师,提供学术与安全保障;更吸纳了城乡规划、环境工程、测绘工程、历史学等多学科学生,细分策划、拍摄、新闻、宣讲、后勤等专项小组,形成“专业互补、权责清晰”的工作格局。
图为指导老师魏玉静在社区宣讲环境治理知识 黄晓雪 供图
正如团队指导老师魏玉静所言:“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能让我们从规划、工程、文化等多维度理解乡村需求,确保调研与方案更接地气、更具实效。”这种专业配置,为后续调研与实践的深度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维调研摸底:读懂绿园镇的“痛点”与“亮点”
7月3日至11日,团队分阶段深入绿园镇开展全方位调研,既摸清“家底”,也捕捉“特色”。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调查绿园镇的居民 李雯 供图
7月6日,团队率先聚焦乡村环境现状,穿梭于村舍与公共区域之间:记录道路硬化、绿化细节,询问村民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看法,走访商店了解经营垃圾处理方式。“大家都希望村里环境能越来越好,这样生活着也舒心。”一位店主的心声,道出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调查小商店的售货员 潘文秀 供图
7月8日起,调研转向房屋风貌与布局专项。队员们发现,绿园镇的房屋藏着“两面性”:部分外墙绘有“云南十八怪”等特色彩绘,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为乡村添彩;但也有不少房屋存在老旧、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公共区域虽有特色凉亭等设施,却面临绿化分布不均的困扰。通过实地测量、拍照记录与村民深谈,团队还收集到大量关于“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公共环境”的迫切需求,为后续方案制定攒足了“民声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附有“云南十八怪”彩绘的房屋 周瑞雪 供图
宣传实践并行:让环保理念落地生根
调研之外,团队同步推进宣传教育与志愿服务,让“生态宜居”理念从纸面走向田间地头。
7月8日至11日,队员们创新宣传形式: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讲解环保知识,通过宣传栏、手册、微视频普及政策,还特意寻找“美丽庭院”“清洁户”拍摄推广,以身边榜样带动更多人参与。在绿园镇的院落座谈中,村民们看着“美丽庭院”的照片,纷纷讨论起自家房前屋后的整理计划。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附有“美丽庭院”穆天续 供图
按照项目日程,7月12日至15日,团队将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服务:集中清理公共区域卫生死角,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打扫房前屋后。“不仅要调研提建议,更要动手做实事。”队员周瑞雪说,这是团队对“青春助力振兴”的生动诠释。
图为团队成员为孤寡老人叠被子 李莫贤 供图
蓝图绘就未来:从“纸上方案”到“乡村新貌”
目前,团队已收集到绿园镇环境、房屋、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一手资料,正紧锣密鼓地整理分析。根据规划,后续将结合南疆气候特点与城乡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知识,制定房屋改造与环境优化的概念性方案,内容涵盖风貌提升、绿化布局、垃圾污水处理等关键领域,最终形成建议书提交镇政府与村委会。
项目负责人黄晓雪表示:“我们希望用专业所长,为绿园镇量身打造既接地气又具前瞻性的方案。”而这背后,是塔里木大学学子以“胡杨品格”扎根边疆的担当——不仅在此次实践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更计划长期关注绿园镇发展,让多学科知识持续服务基层,让“和美乡村”的蓝图在阿拉尔的田野上慢慢铺展成现实。
撰文 | 王春江、董胜翔、吴娜、唐佳
图片 | 潘文秀、黄晓雪、周瑞雪、李雯、李莫贤、穆天续
审核 | 魏玉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春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